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王 岩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6/30 9:33:35 人气:390

初见王岩,先记住了她的笑。那笑容,如清澈阳光,让人见了感觉心情舒畅。

初见王岩,先记住了她的声音。那声音,清脆明亮,语速又快,说起话来,“噼里叭啦”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脸短发的王岩是快乐的,这快乐由内而外、自然而然。

内分泌科这位年轻的护士长,以快乐为源泉、以笑容为媒介,源源不断传递着满是温暖爱意的正能量。

 我梦想:我的微笑,是您伤痛中一缕温暖的阳光

“北协和,南湘雅”,王岩毕业于鼎鼎大名的“南湘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北协和,南湘雅”这话不是近来才有,早在抗战时期,这个叫法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悠久的历史中,湘雅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遍布全球,盛载医册。但是在2000年,王岩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对这所学校知之甚少。她只是在众多的医学院中“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湘雅医学院。从那么多的高等院校里选中湘雅学院,也许是一种无意,却最终成缘。后来在学校里,当她听到一位同学说连续参加3年高考,只为进湘雅医学院时,王岩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最初的印象:咦?很有名吗?

学医是王岩的自愿选择,但学了护理却是意外,“本来报考的是麻醉专业,却被调配到护理学系。”不过她也坦称“其实当时对麻醉和护理都不了解。”

对学校不了解,对专业不了解,18岁的王岩就这样一脚踏入了医学的门槛。坐在医学院教室里,第一堂课上老师说过的一番话,让王岩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了模糊的认识:护理工作平凡但又高尚,选择了它,意味着奉献与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一门神圣的学科。

静静聆听老师的教导,王岩的内心激情澎湃,开始为自己将要踏上的这条道路而积蓄能量。18岁的女孩,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生命可以是精彩的,也可以是平凡的。但决不可以是索然无味的,她愿意在“护士”这个岗位上体会精彩人生。

在校期间,王岩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这个爱热闹热心肠的姑娘,在紧张学习之余,跑到校学生广播站去当主持人,又因为英语成绩好常常在学校的一些外事活动中担任翻译。王岩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自此初露端倪。

5年岁月,如梭而过。2005年8月,王岩大学毕业了,5年的专业学习,除了学到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更为可贵的是,她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并已做好为之奉献的准备。

我愿意:我的汗水,是您康复中一滴渴求的甘露

毕业后,原本可以留校的王岩决定回兰州找工作,“父母都在这里,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应该回到父母身边照料他们。”

王岩拿着求职简历来到兰大一院,护理部的张主任看完她的简历,说:“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干,可别想着走。”

“我家就在这儿呢,往哪里走?”

“到我们这里来,是你跑的第几家?”

“第一家。”

“你那简历还有几份?再别往其它地方投了,都放我这儿吧。”

……

于是王岩将手里的其它3份简历一块给了张主任,心想:“是不是这工作就算定了?”

工作的确就这么定了,没想到刚刚展开的求职之旅,就这样突然圆满结束了。

为什么会第一个选择到兰大一院找工作?

“我们全家人都对兰大一院的印象特好,觉得这个医院让人放心。”这种印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王岩的姥姥、姥爷先后在这里做过胆结石手术后,全家人为兰大一院给出的“成绩”。

一家医院,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精心呵护,从而收获了一位精心呵护病人的医护人员,是意外之喜,也是应有回报。

尽管在5年学生生涯里,无数次想象过自己身着雪白工作服、面带微笑、穿花拂柳般在一间间病房里穿梭而行的模样,但现实与梦想永远有距离。

当王岩在一个个科室里完成转科流程后,被分配至干部病房工作,她开始慢慢感觉到了这段距离的存在。琐琐碎碎、零零散散、日复一日,王岩感觉到了些许的苦闷,“当时本科护士比较少,我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有心事不捂着,王岩跑去和张主任讲她的苦闷。张主任劝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能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坚持下去,终有你发挥作用之时。你不是英语好吗?你可以继续下功夫学习啊。你想做带教,那你首先要让别人信任你啊。

一想,正是这个道理。何必眼高手底?一心要去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解开了这个心结,王岩开始认认真真一点一滴去适应,踏踏实实在干部病房一病区做着临床护理工作。很快她成为科里的业务骨干,干部病房危重病人多,她曾创下一晚上参与抢救4、5个病人的纪录。由于自身所具备的良好业务素养,科室的胰岛素泵交由她专管,王岩对这项工作非常认真,任何时候出现问题,她都会第一时间跑去解决。

2008年,通过层层筛选,26岁的王岩入选甘肃省卫生厅国外研修高层次人才库。2009年5月至8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参加由省卫生厅组织的出国人员英语培训,成绩优异。王岩的英语特长渐渐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医院的外事活动中,她多次承担起翻译任务。

付出与努力终能得到肯定,2010年,王岩获得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入选本院“护理科研小组”成员……

任何一个肯挥洒辛勤汗水的员工,在医院这方广阔平台上都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2011年4月,王岩作为友好省州医学交流项目的访问学者,赴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参加为期半年的医疗护理学习。

友好省州医学交流项目始于2005年,那年,省卫生厅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卫生署、医学会签署了每年选送我省优秀中青年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赴俄州医疗机构进修培训的合作文件。每年,甘肃会选派数十名研修人员赴国外学习当地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专业涉及普外、骨科、呼吸、肾病、内分泌、五官、眼科、新生儿、儿科、妇产科、生殖医学及护理等。王岩是该项目实施以来被选中的第一位护士,她的表现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面试官评价王岩“从没见过这么有活力的护士。”

在美国期间,王岩也表现出了她非常有活力的一面,她走访了OU大学医院、INTEGRIS Baptist医院、Marcy医院、圣·安东尼医院和VA退伍老兵医院5家不同的公立、私立、教学、参团法人和教会医院,深入学习了美国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掌握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技术,还深入美国家庭学习了个案护理形式的家庭护理,积累了宝贵的护理管理经验。

在美国,王岩发现自己成了“老外”,很多时候,别人怎么看你,其实是怎么看中国。一次,王岩把自己的早餐给了病房里的一位小朋友,一位医生看到了,问她“早餐给了他,你吃什么?”

“我好办啊,他年龄小,又是病人嘛。”

这位医生后来在工作中一直带着王岩,她说,王岩是她带的第一个护士。因为王岩这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此后她也愿意帮助更多的护士更快地成长。

也许,在兰大一院,你只是你;出了医院,你代表兰大一院;出了甘肃,你代表甘肃;出了国,你就要代表中国。在当地人好奇打量王岩的时候,王岩也时刻好奇打量着那些她眼里的“老外”。

她看到,那些“老外”同行把工作不仅仅是当做养家糊口的一份营生。她看到,那些“老外”同行很善于将心比心,若病人心情不好,会感同身受,立即放下手里的活,给对方温暖拥抱和真诚宽慰。她看到,那些“老外”对待病人真若天使,不分种族、不分贵贱……

数月国外学习,是王岩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希望:我的关爱,是您重返社会的坚定信念

2011年,医院的竞聘上岗工作开展之时,王岩正在美国学习,闻听此讯,王岩写了份竞聘材料交上去,还请同事帮自己挑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岗位报个名,没想到最后参与的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内分泌科护士长的竞争。竞聘会上,因为她本人不在国内,只好由同事替她念了演讲稿。王岩心想,凡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于是接着在异国他乡愉快地当一名“老外”,该干什么接着干什么去了。

没多久,消息传来,王岩胜出。2011年10月,回国后的王岩立即走马上任内分泌科护士长。

即使当年刚进医院转科时,王岩也不曾在内分泌科工作过。但此时,29岁的王岩要挑起这个科室护理工作的管理重任,尽管与此前接触到专业相近,但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从15位到20位护士,队伍在不断壮大,不变的依旧是纯一色的“娘子军”。姐妹们在一起热闹,但王岩还是看到了面临的挑战,“年龄结构不合理,35岁以上4个,中间段两个,其余全是90后。”很多时候,年轻是优势,但也得承认,丰富的临床经验需要时间的锤炼。

尽量创造机会让大家出去学习、定期举行内部业务培训、手把手地教……王岩渐渐挑起肩上重担,成了姐妹们名符其实的“主心骨”。

朱瑞护士打心里对护士长表示认可,“她文化素养高,个人能力很强。”

护士胡文君修完婚假回到科室,一看来了个年轻的护士长,“不摆架子,科室氛围很好,大家工作起来没压力。”

让大家快乐地工作,的确是王岩的心愿。“快乐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不如快乐着过。”也许对生性乐观的王岩来说,“烦恼”二字真如歌里所唱“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

这么一个快乐的人,却又是最容易落泪的。看着病人不治而去,忍不住先红了眼圈。别人说她这样可不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有稳定心态,才能冷静面对生老病死。可是她做不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离去,总是纠人心肠。当遇到抢救病人的状况,她总是会第一个冲上去,如果能挽救一条生命在这美好世界,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护士娄肃平是内分泌科的元老了,她观察到的王岩“跟病人沟通能力很强,遇到问题基本都能圆满解决。”

在王岩看来,与病人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80%的医患关系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学会沟通,是门学问。”她举例说,如果要换一种药,药是必须换,但如果只是生硬地通知病人而不作任何解释,病人心里一定会有疑问。若是认真告诉病人为什么原来的药不能用了,一同商量我们是不是换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案?这是一种尊重,从内心里与患者一同面对难题的想法,患者一定能感受到。

 “在人生当中,担任护士长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如果能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会更有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岩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看书学习上,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有乐趣,很充实。天道酬勤,她先后发表了《老年PVD患者的护理体会》、《品管圈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管理中的应用》、《Ⅱ型糖尿病肾病个体化护理干预效果分析》等论文及科研成果,并担任《国际护理荣誉学会总会》中国地区委员、甘肃省糖尿病教育学组组员、HOPE基金中国糖尿病防治教员、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夏日午后,内分泌科示教室内人满为患,病人家属挤坐在一起,王岩坐在中间正在给大家讲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是王岩非常喜欢从事的一项工作,除了在院里定期讲,她还会应邀去别的地方讲,她愿意看到有更多人投入其中。

病房走廊里,有一块小小的护士园地。“温情病房,天使相伴”几个大字下,是一个大大的心形,心里是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每张笑脸旁有一句心里话:

把苦、累、怨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

用真诚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会更好。

王岩在这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9年间,从一位初入职场的新人到今日的护士长,王岩的内心对“护理”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感悟。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一路爱相随,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