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辉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6/23 9:22:36 人气:392
一项原本隶属于放射科的技术,经过10多年的拓展,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还有了专门的科室;由最初一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单打独斗,裂变为21名医生、19名护士的优秀团队,年手术量达到5000人次;治疗病种涵盖了除心脏以外的所有脏器,且全部实现本土化,稳居全省首位。北上广的同行惊叹:“在西北这么落后的地方,这个‘土匪’竟然做成了这么大的事儿!”
这项技术就是介入治疗,这个“土匪”就是将这项技术在西北发扬光大的兰大一院中西医结合介入科主任——王文辉。
当了医生,也做了老师
春节过后不久,多年不得病的王文辉被肺炎袭倒了。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勉强休息了几天,不是怕身体抗不住,而是怕传染给别人,但手机却从不关机。病情稳定好转之后,王文辉就坚持每天在办公室,一边输液、一边指挥,一边给患者看病。就这样,住院10多天,一刻也没得闲。
“别看我现在这么壮实,小的时候身体弱,老是生病,童年最清晰的记忆就是看病、吃药。”王文辉今年46岁,身强力壮,为人处事干脆利落,是医院有名的铁汉。
儿时瘦弱的身躯经当地村医的调理,一天天壮实起来,一个愿望也在心底生根发芽——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神圣光荣;或者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
1986年高考时,王文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被原兰州医学院录取。怀着梦想成真的喜悦,5年的大学时光王文辉一天也没浪费。在完成临床医疗规定学业的同时,他对骨科格外感兴趣,把当时学校能借到的骨科专业书全部都借来反复研读。1991年,大学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好,王文辉有了留校的机会。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医学院两所教学医院的骨科都不要人。
时任放射科主任的沈国强看上了这个身材魁梧、悟性高的小伙子,他主动问王文辉愿不愿意来放射科,并介绍他读了一本书《介入放射学》,告诉他放射科是临床医疗的基础,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放射介入治疗今后的发展大有可为。一方面为了能留校,一方面被沈国强主任描述的前景和诚意所打动,王文辉决定去放射科。
王文辉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学什么都能很快掌握,在学校时就是不少同学求教的对象。沈主任看他能力强、精力旺,就刻意锻炼他。工作半年后,王文辉就接受了给本科生代课的任务。
要给学生讲课,自己首先得学明白。王文辉边学习、边工作、边代课,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对放射学科基本知识的熟悉和掌握。3年后,放射科的所有业务王文辉都能熟练地开展了。
“现在想想,那几年应该是我工作后最幸福的时光,每天看书、带学生、拍片子、出报告,忙碌而充实。”王文辉说,那阵子,从小就向往的两个职业——医生和老师,同时都在自己身上实现了,真得很幸福。
开辟介入治疗新天地
“黑白世界不想干了,没激情,内心还是向往临床。”随着业务越来越熟练,王文辉越来越不满足。
沈主任也看出了他的躁动,问他有什么打算,想学什么。当时,介入治疗在国内已经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势头,甘肃也有个别医院零星开展了这项技术,王文辉决定学介入。
1995年11月,沈主任安排王文辉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放射科导管室进修介入诊疗技术。报到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个老师是王振堂教授,也是大个子,两人见面感觉挺投缘,王教授就说:“你跟着我吧,明天上手术。”
手术前,王教授问他:“你在医院学过介入吗?”“学过一年。”王文辉回答,其实他只是在来之前自学了不少介入治疗方面的书,还从没上过手术。“那就上手试试吧。”当天,王教授共有8台手术,看着王文辉做了一台手术后,王教授直点头:“小伙子,还不错嘛。”从此,只要是王教授的手术日,王文辉就会提前帮着做好各项准备,能做的手术,王教授也会放手让他去做。3个月时间,王文辉学了不少东西,能独立开展不少肝胆疾病的介入治疗。
回来后不久,王文辉开展了第一例介入治疗。那是医院普外科收住的一位病人,肝癌晚期,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通常只能延续几个月生命。王文辉采用介入治疗,栓塞肿瘤,破坏瘤体,之后又做了几次透析治疗,20多天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可以下床活动、进食。经过一段时间调养,这位病人出院了,3年后才去世。
第一例手术成功,让王文辉信心大增,那一年,他陆陆续续做了几十例手术,但当时不要说患者,就连医院的医生也没几个知道这项技术。
要开展这项技术,就得让临床医生了解接受,让患者知道。王文辉迅速做了3件事:买传呼机、给家里装电话、自编自印介入放射学在各科室的应用手册。随后,他给所有高中及以上的同学打电话,向认识的所有本院及外院临床医生发手册,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介入治疗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经过王文辉不懈的努力,找他治疗的病人渐渐多了起来,从最初每年的几十人次增加到上百人次,到2000年,已经达到年介入治疗400多人次,跃居全省首位。
“在2006年之前,做这些介入治疗都是我的‘副业’,我的本职还是放射科医生。”王文辉说,那段时间,他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医院当时只有一台设备,他跟心内科共用,手术经常放在下班后才做,一做就是三更半夜。
一边加班加点地做手术,一边马不停蹄地四处宣传推广这项技术。从1996年到2004年,王文辉几乎跑遍了甘肃每一个有透视机的医院,就这样闷头干了8年时间,王文辉在肝胆疾病方面的介入治疗已经非常纯熟。
王文辉的付出院领导都看在眼里,2005年3月,医院派他去北京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学习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
短短3个月的时间,让王文辉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宣武医院的介入医学科是个独立的科室,有大夫、有病房、有监护室、有门诊,介入医生亲自去门诊收病人,检查病人并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术后亲自观察、处理,对每一种疾病的术前术后都有着非常透彻、系统的认识;对病人的系统管理反过来推进着介入放射的发展。而当时,兰大一院的介入医学只是放射科的一个检查科室,起着辅助手术的作用。
如果说王文辉之前在长海医院的学习是打开了介入治疗的一扇窗,那么,在宣武医院的学习就是打开了介入医学的整个世界。学习回来后,王文辉兴奋不已,说服院领导组建介入医学科。
2006年,5个人,一台与其他科室共用的机器,几间小小的办公室,介入科独立建科了,当年,就这么几个人完成了1500多人次的治疗。2008年底,科室手术量由全省第一跃居西北第一,手术范围由肝脏拓展到除了心脏以外的全身所有脏器。王文辉用骄人的业绩告诉院领导:“你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此后几年,院领导也用实际行动给了王文辉更加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与中医科合并,成立中西医结合介入医学科;2009年,医院将住院部24层装修改造,一层楼,47张病床,外带治疗、办公区域,全部给了王文辉;2011年,又为介入科购置了一套设备。院长余勤也明确表态:“外院的或者是应届的学生,你看上哪个,我就想办法全给你留下。”
年轻人才是希望
“年轻人奔着你来,不为别的,为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前程,我得为人家负责啊。”王文辉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王文辉深知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具备匠人纯熟的技巧,还要有学者智慧的大脑,后者更为重要。他对科室医生的要求说来很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3条:合乎规范、精益求精、谨小慎微。但实践起来可不容易,为了培养科室医生学习思考能力,王文辉要求所有医生每天早7点30分在科室进行“可视化”交班,即把当天要做的手术逐一通过多媒体报告手术方案,每台手术都要准备几套方案应变;简单总结前一天手术经验和教训。交班时间不长,顶多30分钟,但涵盖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每个医生都要学会高度凝炼,简明扼要说明问题。
“你不能把我作为你的人生目标,你的人生目标要以国际一流专家为标杆。”王文辉常常告诫科室医生。为此,他尽最大努力为科室医护人员创造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几年来,科室全部医护人员已完成了在国内顶尖医院的轮训,接下来,王文辉的目标是让科室所有医生去国外顶尖医院完成一轮进修,今年已经有5名医生相继去美国、韩国等地进修学习。
英语是世界性语言,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书籍、文章是英文版的,为了让科室医生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英语,王文辉想出了一个好主意。2013年,科室出钱免费接收了两名尼泊尔医生。王文辉带头学习,坚持每天用英语为这两位学生讲课,并用英语带教上手术。科室医护人员集体参与,每天坚持学习一章英文医学论著或者分享一篇科研材料。一年下来,大家的英语水平进步不少,两位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突飞猛进,取得了语言学习和学术交流“一箭多雕”的效果。
在王文辉的悉心呵护、全力倾注下,中西医结合介入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全国首创将中医、中药联合应用于介入治疗中,成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肿瘤及血管病介入诊疗工作如虎添翼。科室现有21医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5个亚专业,5个治疗小组,实现了介入技术全面规范化,近年来,在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疼痛微创治疗、肿瘤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飞跃。目前,科室开展的项目涉及介入医学领域全部技术项目,成为省内开展项目最多、技术最强、疗效最客观有效的综合介入诊疗中心。
铁汉柔情
“刀子嘴、豆腐心”,科室人员对王文辉的这条评价高度一致。的确,在工作上,王文辉对大家的要求极其严格,不能容忍半点差错。但他内心深处,却把科室每个成员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认为,一个科主任要扮演好几种角色,既是领导、老师,还得是朋友、哥们,有的时候还肩负家长的责任,要帮助每一个医生设计最适合他的职业规划,不能辜负人家奔着你来的那份信任。
“说实话,对我儿子,我都没操过这么多心。”儿子今年高三了,是学校尖子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儿子明确表示不学医,老爸的辛苦令他却步。儿子的独立令他欣慰,也有些无奈,前不久,王文辉看了一本书——《组织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深受启发。他认为这本书对儿子今后的成长会有帮助,他买了这本英文原版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也寄托了一个父亲深深的期盼:既然不能为儿子规划未来,就让他按照自己的设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吧。
妻子是一名优秀的护士长,她理解丈夫,也用行动默默支持丈夫,主动担起了家里家外的重任。“我在家里只做一件事,每天的早饭都是我来做。”王文辉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操场跑步半小时,6点半回家开始做早饭。半个小时,汤面饼、小米粥、臊子面……一顿丰盛的早餐就做好了,每天还变着花样。吃完饭,7点30分,王文辉准时到科室,每天雷打不动。
医者仁心,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从医学角度看好病,还要用心去体会患者的心。王文辉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2006年,王文辉担任介入医学科主任以后,找他看病的人更多了,常常是下班时间到了,手术却还没有做完。这么连轴转的动力在王文辉看来很简单:这些病人大老远跑来找我看病,是对我们兰大一院介入水平的信任,我们怎么能推诿呢?
他始终站在让病人获得最大利益的角度上,为每一个病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全力推广介入治疗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是不是有适应症,适不适合作介入治疗,病人好才是好。
他总是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保证优质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用贵的材料和药品。他常说:“我不能让病人把病治好了,却没有路费回家,没有房子住。”
曾有不少患者给王文辉送红包,可是他每次都婉言谢绝。他常说:“用这些钱给患者好好治病吧!只要病好了,就是给我最大的报酬。”
在他眼里,作为一名医生和教师,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他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就是经他精心救治的患者,和他带教的数以千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