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贾晔芳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5/12 9:40:58 人气:294

一大早,手术室门前已是人满为患。疾病无情,丝毫不顾时间仍在正月里,年味还没散尽。

贾晔芳带着和煦笑容穿过人群,病人和家属看到这样的笑容,忐忑不安的心,应会稳几分。

无影灯亮起,又一场与生命的较量拉开序幕。

灯起灯灭间,刹那芳华逝。贾晔芳,转眼已在这无影灯下,度过26载。

 ……

也许最初对医生的模糊概念,源于乡村医生的白大褂。在偏僻的村庄,在幼小的孩子眼里,这样一个有别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已足够令人向往。

哪里可以学医成为医生呢,应该是卫校吧?懵懵懂懂迈进了医学的门槛,被调至护理专业,那就护理吧,总之是学了医。

当年在兰大二院实习时,印象最深的是在手术室,钳子打在手上的那种感觉,“啪!”不轻不重、不急不躁、不拖不延,那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力道令人享受!

初分到医院工作,问“想去哪个科室呀?”想也没想,贾晔芳脱口而出:“手术室。”事后别人笑她直接。年轻娃娃嘛,哪能这样口无遮拦,怎么也应谦虚地表示服从组织分配,可是那钳子打在手上的感觉,实在让人迷醉。

还是绕了一点道,终于在1988年,贾晔芳去了手术室。从此,在无影灯下工作,一直到今天。

调至兰大一院工作,是在2002年7月,当然还是在手术室。2003年11月,参与竞聘后担任副护士长。2011年9月,正式接任护士长。

几十年经历,不过这短短数行。而手术室工作,却需投身其中的贾晔芳竭尽一生温柔相待。

承载生命的重托

手术室的工作有些特殊。在外科系统中,手术室是唯一由护士长“掌舵”的科室,手术室护士长在日常工作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核心作用。如果再往重要里说,手术室护士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室工作的正常运转、医院的声誉及病人的安危等等。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人间施予爱心,所以派来了护士。人们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

手术室有46位这样的天使,每天在17个手术间里穿梭。他们只知道自己什么时间上班,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下班。一年一万多台手术,越逢节假日越忙。他们看到的病人多是躺在床上被推进来,应该是一个人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刻。

除了病人,见外科医生和麻醉师的机会最多。当然,大家都是“全幅武装”,在无影灯下,面对躺在床上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就是人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最像医院的那种场景。那些影视作品通常在他们眼里都有点假,毕竟再专业的演员在无影灯下,也没有一个职业的手术室护士表现得专业。

“我们见医生的时间比见家人都多。”手术室护士与医生间的配合默契至关重要。如果哪天哪位医生指名道姓地说:“我今天手术比较复杂,最好派谁谁谁。”那就是对这个“谁谁谁”的最大肯定。

说手术室特殊,不仅因为它是外科治疗、抢救的一个重要场所,也因为它是外科系统的中枢。

为管理好医院的这一“中枢神经”,贾晔芳认真学习护理管理知识,吸收管理的新观点、新方法,对手术室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针对科室特点,实行细致科学的量化考核、分层次使用及管理、分专科配合手术,提高了手术配合质量和医生的满意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近十年的护士长工作中,贾晔芳和前任护士长一起,建立、健全了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人员岗位流程,带领科室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复审;2005年7月,在医院新外科大楼洁净手术室的启动及运转过程中,顺利完成手术室搬迁工作。在科室管理业务发展方面,2004年起配合护士长建立了感染控制、消毒供应、器材管理、教学、核算、腔镜等二级管理小组,积极尝试手术室专科培训。并于2004年、2006年分别举办了省级继续培训项目“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手术室新技术学习班”和“现代化手术室管理学习班”,2007年至2012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培训项目“现代化手术室管理学习班”及“手术室安全管理学习班”。

“每个岗位都有制度”和贾晔芳共事多年的陆伟珍这样总结,其中从去年开始实行的组长值月制,每月由组长带几个组员,协助护士长分担各项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都有了全局观,不再紧盯自己的那点利益。”

贾晔芳深知:“人管人是管不住的,要靠制度。制度健全、程序流畅,才能运转自如。”

2010年7月,通过评审,手术室成为甘肃省卫生厅第一批通过的“甘肃省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中心”。

所有的严格要求是为了维护患者的利益,贾晔芳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她要求护士对患者多一些关怀和理解,少一些牢骚与埋怨,努力创造出“亲情式”的工作氛围。可以说,在工作中,贾晔芳集操作者、协调者、指挥者于一身,看似柔弱的双肩承载着生命的重托,把最优质的服务和最精湛的技术带给病人,把笑容写在了患者脸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手术室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每天面临开肠剖肚血淋淋的场面。贾晔芳在实习时也曾晕倒过,很多天吃不下东西。这么多年过去,她笑称自己已练就“金钢不坏之身。”

最初调来一院,贾晔芳仗着已是“金刚不坏之身”,心想:“我3个月就能适应。”事实是来了之后,发现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一切都没那么容易。    

于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她深感,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医学需要,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望,刻苦学习,于2003年6月、2006年12月,取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专科和护理本科毕业证书。2006年参加为期2个月的“爱德英语培训”结业,2012年10月,赴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研修2周。

通过努力,这些年合作完成了科研项目《洁净手术室的运行成本和合理配置》,完成了《实用外科护理学指南》《常见临床疾病护理常规》《外科学实习指导》《外科典型疾病影图汇编》等7部论著,并发表了《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洁净手术室人员管理与感染控制体会》《洁净手术室运行成本与合理配置分析》等论文。

最初走上医学路,可能有些懵懂,但时至今日,贾晔芳已从职业中找到了“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来源非常细微:“手术台上,握着病人的手,传递温度和力量给他,当他睁开眼,神志虽未完全清醒,却虚弱而又真诚地道谢,那一刻,觉得幸福。”

“说神圣可能有点大,但看着病人健康出院,真是非常高兴。”贾晔芳的青春年华已渐行渐远,但对于自己选择的手术室工作:“衣带渐宽终不悔。”

没有我,只有我们

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也在于,很多人一干就是几十年,从20岁出头的年轻娃一直干到退休。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手术室,必须是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

手术室有一个微信群,名为“没有我,只有我们”。没有我,只有我们,因为我们是一个群体。

抢救病人时,这个群体表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令人动容。不用招呼,全部积极加入。一次,为了将一位命悬一线的病人抢救过来,输血的速度跟不上,3、4个护士拼了命地挤血袋,手都磨破了。走下手术台,医生说:“这个人的命全是你们挤血挤来的。”

通常情况下,工作的强度也非常大:“一台手术4、5个小时,中途不能换人。”最夸张的一台手术,从第一天早上8点持续至第二天下午4点。想想看,一个人站上30多个小时,什么也不干,都能累趴下,何况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当中?当时参与这台手术的张蓉说:“当时一点也没觉得,手术结束后,才发现整个人都软了。”

贾晔芳一直记得她的护士长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官,你是为姐妹们服务的。”每天,不管什么时候下班,临走之前,她总要去手术室看看,哪些手术还没结束?哪些手术情况复杂?娃娃们饭能不能吃上?全部安顿好了,才放得下心。

贾晔芳将科室的年轻护士们称为“娃娃”,“这两年新来的护士都是90后了,和我姑娘差不多大。”

参加工作已有10年的张蓉也确实感觉到贾晔芳“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我们。”这个像妈妈一样的护士长很爱操心:“下午接夜班时看见她在,晚上9点多出了手术室看见她还在。有什么事和她商量,她也总是积极帮着解决。”

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贾晔芳眼里的娃娃们也难免,可她很少发火:“首先要看犯什么错,其次有规章制度在,原则是不能违反的。原则之外,要包容。”

尽管如此,她还是常常“唠叨”:“手术室的工作就是个埋伏,要经得住很多年的检验。每天的手术结束后,你心里是否没有一点点疑惑?如果有一点不踏实,可能都会伴你度过下半生。”

有人说,贾晔芳情面太软,但贾晔芳有她的想法:“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干好,只有能力的问题,没有态度的问题。”贾晔芳的管理之道近似于“无为而治”,有时候“无为”方能成就“有为”。

她真心希望大家在科室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也真心希望大家下了班回到家也是幸福的。“想着要去上班,会觉得很开心,那就足够了。”手术室的工作性质特殊,在现实的世界里大家想聚起来很难。可是在网络的微信群里,大家分享点滴、互相调侃,当然,谈讨业务也是最经常的话题。

这样一个温暖的群体,传递给病人的同样是温暖。

今年年初进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反馈显示:300余份调查中,99%以上的患者对手术室工作非常满意。

“对病人关怀备至,你们辛苦了!”

“尽职尽责,令人敬重,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温暖的小棉被,人性化的服务,在我们进入手术室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一流的手术室,这样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我们非常放心!”

……

中午时分,手术室门前依旧人头攒动。

手术室大门的每一次开合,都能引起人群的一阵躁动。大家都想挤上前,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亲友已经安然结束了手术。

在手术室工作了这么多年,每当手术室门关上的一刹那,门里的贾晔芳,看到门外那一双双焦灼的眼,依然百感交集:“那眼神,是牵挂、是担忧,是无助、是信任……包含了太多太多。”

这一双双眼,已深深定格在贾晔芳的心里,成为她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