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瑞—医生的悲悯情怀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4/18 14:39:32 人气:297
题记:几乎没有人见他变颜失色过,也没见他高声大嗓过,31岁的赵存瑞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稳持重。对于自己的专业,他奋进不懈、从不游移。鲜有人知,有的话被他埋在了心里。直至现在,他一听见咳嗽就很紧张……
我想当一名医生
脸庞清瘦,不时发出阵阵咳嗽声,这是父亲留给赵存瑞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象。天刚擦亮,父亲的咳嗽声就会在不经意间唤醒沉睡中的他,日复一日。而后,父亲照例会扛着一把锄头或者铁锹去上地。中午进门,农具横拿在手的父亲背上照例多出一捆猪菜。放下猪菜,父亲轻咳着转身去照看栏中的猪仔——从食品厂下岗后,这是维系全家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
直到赵存瑞上小学五年级时,这声惯常的咳嗽将父亲第一次送进了医院。诊断书上说,这个家中的顶梁柱“支气管扩张”。打那时起,父亲几乎每年都要在医院住上一阵子。
不住院的日子,村医是家中的常客。不知多少回,在一个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村医会背起急救箱,赶来为父亲送药输液。村医一到,父亲的咳嗽就缓些了。小小的赵存瑞第一次对医生有了崇拜的感情。
初中毕业时,这个农家子弟以全乡第三名的成绩被湖北一所化工学校录取。去还是不去?令人纠结,去了,可以很快就业,减轻家中的负担,但这就与大学梦彻底了断。不去,家中还有妹妹,供两个孩子读书,日子会更窘迫。卧病在床的父亲最终缓缓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去了,家里要出一个大学生。”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之后,他顺利升入武威一中读高中。父亲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虽有亲戚的帮扶,要强的母亲还是用单薄的身子支撑起家里的活计。懂事的赵存瑞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下地干活。
一年后中秋节前一天,疼爱他的爷爷突发脑溢血,在一周后撒手人寰。痛哭的他默念,我要是医生多好……
2003年非典肆虐,电视上医务人员在“小汤山”奋战的画面激励着赵存瑞。那年高考结束后,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的全是医学类院校。
父爱是一座山
同年,赵存瑞顺利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父亲笑逐颜开,亲自将他送进校园,连咳嗽似乎也平缓了。
大学校园开启了新的征程。他阅读着各种专业书籍,这是他通往异彩纷呈的世界窗口。偶尔用电话和家里联系,每当电话里传来带着粗气的咳嗽声时,赵存瑞便开始喊父亲了,因为这是具有父亲特色的问候语。在父亲殷殷嘱托声中,他不仅获得学校三等奖学金,还先后当选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团干部、优秀党员……
2007年,父亲又一次在武威住院了。这次,父亲住了1个月也不见好转。此时的赵存瑞作为医学院的大四学生正在兰大一院干三科实习,时任科主任的刘晓菊听到这个消息后,建议他将父亲转来治疗。父亲来到医院治疗不久效果立显,不仅感染控制住了,还能每天与赵存瑞见面话家常,父亲心情大好。那段时间,是多年来全家人少有的晴天。
一年后,作为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赵存瑞如愿留在了医院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他,倾其所有为父亲买了一台2000多元的制氧机。
2010年,父亲肺疾加重再次住院。家人劝他来兰治疗,这次,他执意不肯。赵存瑞每天都在祈祷,期盼着奇迹出现。父亲的执着和坚韧,为家人争来了一年多共享的最后时光。
和父亲的亲情缘分,在始料未及中去了。2011年某天,赵存瑞接到电话,父亲的情况很不好。安排好手头的工作,订了第二天的车票,回家的赵存瑞却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有人说父爱是一座山,即便是一座贫瘠的山,依然能为子女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一刻,赵存瑞的天空失去了色彩。
平凡中的不平凡
眼睁睁地目睹病痛对父亲的折磨,却束手无策;做医生的儿子却无力挽回父亲的生命。想起这些,赵存瑞就异常难受。
像是要弥补,他将全身心经历投入到自己的职业。理由心酸又温暖“父亲是肺病夺去的生命,所幸病程比较长,陪伴我们的时间也多了一些。而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更大,生命的消逝往往猝不及防,我把工作看做是为每个病人争取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8月28日,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赵存瑞坐在7楼办公室的一角悉心对照PPT讲解,围绕身边的是十几个随访病人和家属。这里进行的是一个有关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项目。每讲完一个章节,赵存瑞都会停顿片刻,鼓励大家提问,然后耐心答复,没有一丝烦躁。
宣教工作谈不上轰轰烈烈,但面对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传播着医学文明的光芒。这样的话题贯穿于赵存瑞每天的生活。每天醒来,赵存瑞的第一件事是迅速浏览手机“甘肃省急性心梗救治网络微信平台”的消息。若看到来自基层医院,自己能够回复的问题马上进行解答。这个平台是今年2月搭建起的,覆盖17家兰州附近的基层医院。通过平台,基层的患者可以实现统一转院,无需急诊,缩短了救治时间。仅前半年,通过这一渠道已接治121名病人。
为挽救心肌赢得充分的时间,今年7月,以兰大一院牵头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暨基层区域救治网络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赵存瑞又一次被委以重任,成为这一国家医疗质量改善项目的甘肃区项目经理。
永恒的形象
CCU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回想当年被分来CCU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不只因为CCU是全省重点学科,更主要的是这里有优秀的团队、是能够体现医生治病救人价值的地方之一。虽然刚刚评上主治医师的他暂时还不能上手术,但这一观念早就深深印刻在赵存瑞的脑海中。
四月的一个周六,赵存瑞在例行查房时发现一位给住院病人送饭的家属痛苦地佝偻着身子,趴在病床。赵存瑞马上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家属是住院老人的儿子,50多岁的他当天早上6点到8点一直胸背痛。出于职业敏感,赵存瑞马上为这个病人家属做了心电图,结果显示急性心梗。他一边安排病人平卧休息、给药,一面联系科室主任马上安排急诊手术。不到半小时,家属顺利接受了手术,化险为夷。此后,母子俩专程赶到医院来感谢他。
他的好脾气在病人中有口皆碑。有几次,接诊的病人在听到赵存瑞建议手术的方案后,脱口而出“做什么手术?你这是在骗钱!”闻听此言的赵存瑞并不气恼。他请病人回去多方求证,再做考虑。不久后,这些病人回来安静接受了手术,转而向赵存瑞道歉……
赵存瑞说:“我不会气恼是因为自己做过很长时间的病人家属,能理解这样过激的反应,因为他们毕竟没有医学背景……”
不同于对病人宣教时的循循善诱,谈话中,这个刚刚硕士毕业的年轻人并不过多谈及个人努力与成绩。有的话被他埋在了心里,一些心事令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持重。
反而是为父亲治疗的村医,被他提及数次。冒着家乡冬季漫天飞舞的冰雪和猎猎刺骨的寒风,村医走在湿滑的乡村小路上,走向父亲……
那是他心中医生永恒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