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迎向内心召唤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4/12 8:36:02 人气:291
肤白短发,十分利落——37岁的张毅讲话时语速快、手势多,但这并没有妨碍到听者的注意力——“介入学博士后”、“师从滕皋军”、“丹佛枪击案亲历者”,这些信息像一个个小型炮弹一样,接连在谈话中炸开。
差生的逆袭
1997年,张毅考入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可入学后这个脑筋灵活、精力旺盛的男孩对学业并不十分上心,对英语更是“不开窍”。
真正和外科亲密接触,是在上外科手术学的操作课上。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触摸外科器械时那种难以言传的感觉,一把把刀钳剪镊,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拿在手中那么舒适亲切。记得那次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给兔子做脾切除手术,张毅所在的小组以全班第一的速度“拿下”手术时,别的同学甚至连阑尾都没找到。最终,冠、亚军的完成时间足足差了半个小时。
而后,在兰大一院普外科实习时,他真正见识了打结的手法。似乎看出了小伙子的心思,带教的候旭东老师放手让张毅亲自操作一次。小伙子倒是不怯场,接过器械,闷声不吭,双手上下翻飞,第一次打结很快大功告成,连贯的动作受到了老师的赞许。张毅就在那时突然觉得自己开了窍,有做外科医生的天赋。
2001年本科毕业时,张毅却在知了哀鸣的校园里踟蹰忐忑,何去何从?带着对自己浪费年华的悔恨,他来到省中医院放射科工作。他下决心,一定要厉兵秣马考取研究生,为做一名称职的外科医生做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鏖战,这个当年老师眼中的差生考取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
漂亮的回身
硕士毕业后,张毅回到省中医院影像中心工作。科室运作一段时间后,与肿瘤科整合部分资源,张毅又兼任介入科副主任,着手建立介入科。
二十多岁的年纪,成为留在我省工作的首个介入放射专业硕士生,又担任着省级三甲医院的副主任,手中管着12张病床,省内会诊、授课应接不暇。
有一天,张毅发现自己的医学理念滞后不前,发展受限。他苦闷极了,一心打破现状,再次整装出发。他如愿考取了神经介入专业博士,师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
时代的列车疯狂前行,年轻人敢于跳车固然勇气可嘉,但真正回身走进象牙塔却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生活的不适应。三十出头的人再回校园,重新过起几人一间的宿舍生活;公费读博每月1000多元生活费,在食堂打饭时都要算算成本;加之有了孩子,各个方面都精力不如从前,实实在在的困难,都是之前未曾预料的……
更多的压力则来自学业。之前一直在临床工作没有一点科研训练的基础,张毅与同学的差距很大。在实验室做科研时,这个工作上已经小有成绩的人只能乖乖跟在比自己稚嫩得多的小同学身后一步步学习细胞培养。
要命的绊脚石依然是英语。身边的同学一个小时能读完一篇SCI英文论文,自己底子薄,有时花一天时间都看不明白。英语不能过关,也让导师滕皋军急在心里。有一次,发急了的老师对张毅脱口而出:“你的英语说起来都是西北口音!”这里不是成人继续教育,要跟上比自己小许多的同学,张毅的斗志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让老师改变对西北人的印象。硬啃文献、背单词,虽然枯燥,可也打下了坚实的功底,之后,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机会从来都留给有准备的人。即将博士毕业时,张毅将课题设计为“小鼠急性血栓栓塞脑卒中模型建立”,为实现影像指导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与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简言之,就是借助显微镜,在小鼠不到0.6毫米~0.7毫米的血管中塞进导管,并在其中打入一个0.2毫米的血栓,再打小鼠动脉当中,形成稳定血栓。其间要求的手法技术及精细操作不言而喻。
这种模型,大家之前只在国外文献上见到过图片,根本没有可借鉴操作的途径,完全要靠自己摸索,包括打孔的位置的选择起初都是一头雾水。但有一点张毅始终相信,理论上被证明过的,国外能做的,我也一定能行!
努力的结果并不意外。这一课题不仅顺利完成,还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导师滕皋军争取到了国家“973”计划“基于多模态影像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新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一改老师对于西北人“愚钝”的印象。
劫后余生有了信仰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荀子》中这句描写水的德性的话,就是说,即便前路万般曲折,也必将要滚滚东流。张毅的医学之路,也像东流之水,汹涌猛进。
2011年,他受邀前往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做访问学者。从学校到宿舍,原本平淡而充实的求学生活,在2012年7月20日被一声声枪响彻底打破。
这天凌晨,丹佛的奥罗拉市“世纪16”电影院发生枪击案,一名枪手开枪,造成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张毅才知道嫌犯霍姆斯是自己同一栋公寓楼里的邻居。
几个月后,张毅住所的对面公寓楼又遭人纵火。凌晨时分,看到冲天的火光,他猛然想起自己熟识的一位访问学者就住在那里,于是拨通电话询问。电话那头的人奄奄一息,发出求救:快来救我。他和儿子很快奔下楼,向刚刚赶到的消防员指明了朋友所处的方位。后者幸免于难,而与朋友一墙之隔的邻居老夫妇葬身火海。
劫后余生让他瞬间领悟了整个人生,因为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对爱与信仰,有了本能的向往。他决定回国,并于不久后在天津武警后勤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接受了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训练。
崭新的生存维度
此时,兰大一院正求贤若渴,张毅决定来到自己医学梦开始的地方。
这是一个“重新发明自己”的故事:他把旧的身份整个磨掉了,也因此有了另一个新的身份——介入放射学科副主任医师。
博士后创新力的发挥,催生着令人惊叹的成就。就在不久前,张毅所在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团队应用国际先进的颅内支架取栓系统,成功救治了一名大面积脑栓塞患者,使患者免于致残的痛苦。这一手术为甘肃省首例成功进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介入机械再通治疗,填补了省内空白,也标志着兰大一院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救治技术领域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
张毅说:“我希望与更多有缘的病人相遇,帮助他们,拯救生命”,这是医学赋予他的一个崭新而至关重要的生存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