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袁伟—奏响青春之歌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3/27 11:33:22 人气:269

“如果没有受到关爱,也就没有足够的爱给予别人。”

“如果想有个美丽的人生,自己先要有美丽的内心。”

“如果没有好护士,就不可能有好的护士长。我们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互相成就的。”

 手术室副护士长袁伟的理论,听起来都蛮唬人的,但细想又确实是那么回事。袁伟说,我这个人跟这个名字一样,是个矛盾的。没错,外表柔弱娇美的她,既感性又有着辩证理性的思维。而护士火钰霞把袁伟身上的特质,叫做有想法。这也正是袁伟与众不同的特质,使这个民勤姑娘看起来美丽又灵动。

 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都是幸福的                             

 袁伟和医院的缘分,几乎是出生就开始了。因为她的妈妈是个医生,袁伟从小是在医院长大的。妈妈当医生的时候,工作调动很频繁。妈妈调到哪家医院,哪家医院就是她的家。而袁伟在各个医院辗转长大的日子里,也对医院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袁伟记忆中的医院,是温馨和美的,也是。一边是家属区,一边是医疗区,虽然医院小,可是应该有的都有,门诊、诊室、药房、注射室、输液室、简单的病房,简陋的手术室,妈妈在里面救死扶伤、诊疗病人,而袁伟则把这里当成了儿童乐园。没事的时候,袁伟就“混迹”在这些地方。

 她喜欢溜进简陋的手术室,偷偷躲在不被发现的角落里,看着医生、护士们施行手术、抢救病人;喜欢溜进消毒室,看高压消毒锅冒着的蒸汽畅想;喜欢看医生护士推着平车跑的样子;喜欢医院里散发出的特有的气味;喜欢在这里看见生命的奇迹。她还喜欢看见病人家属望向医者和善感激的目光。而这些病人家属会因为医者救治了他们的亲人,也会爱屋及乌地对待袁伟她们这些医者的孩子。

 所有的一切,那么神秘又亲切,那么令人向往。袁伟逐渐感受到了医者这个职业的神圣与崇高,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特有的魅力。那时的袁伟还不知道,这一切已经在她小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不知道在哪个春天,这个种子就会醒来,破土而出。

 而那一天,很快也到来了。彷佛是冥冥中的安排,那一年,袁伟以全校第一,全县第22名的成绩考入民勤一中,而同时也被甘肃省卫生学校很热门的英语护理专业录取。在读高中还是读卫校之间,家人和袁伟都倾向于卫校。当时,唯一一个发出反对声音的,是袁伟小姨。小姨很早以前就上了硕士研究生,特别强调学历的重要。小姨说要有个好前途,就必须上大学。但是家人权衡再三,袁伟还是上了卫校。当时的中专很流行,同学中学习好的都上了中专,没考上中专的,才上高中。

 后来无数次,袁伟也曾经遗憾过,毕竟这是一个太注重学历的时代。何况,当时她的成绩那么优秀,要考上大学并非是难事。如果当时的选择稍微不同,那么现在她的人生是否也就此不同?冥冥中,就是这样的安排。但是,又有无数次,她说服了自己。毕竟这个工作是她真心热爱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如果还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人为之付出、无怨无悔,那一定就是梦想的力量。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都是幸福的;每一个向梦想靠近的日子,都是幸福的。

 离梦想越近,就越是要奋力前行才能抵达

 2001年袁伟省卫校毕业那年,正赶上甘肃省人事制度改革。全校200多毕业生,只有9个人留在了大医院。而袁伟因为成绩突出,很幸运地留在了兰大一院。

 2001年8月上班,开始了一年的全科轮转。从学生到护士,身份转变、角色转换。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道关。袁伟说:“刚走向工作岗位,但是正是上班和的那个实习生的时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还是一样的人、一样的环境,但是角色变了,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当学生的时候,自然会有老师负责。但现在,你要对自己所在的任何工作都要负起责任来的。”护理工作琐碎和繁忙,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而且,护理病人和在学校学习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千篇一律的不断重复,不厌其烦的反复核查,唯恐差错的提心吊胆。

 终于有一天,袁伟下夜班后,失望感、失落感、失败感,也说不清是什么情绪涌上心头,袁伟和同学抱头痛哭。那一刻,她有点后悔自己的选择。后来一段时间,这种忧郁、沮丧的情绪,常常像幽灵一样飘荡。幸好,当时身边的前辈和老师,看出了袁伟的不对劲,不停开导她、教育她,帮她走出了不良情绪,让她没有偏离轨道,也让她逐渐爱上了这份职业。

 2002年,医院5.12护士节征文比赛,袁伟把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崇敬和热爱写进了文章。激情洋溢的文字里,满是青春的梦想和飞扬的性情。真情的文字打动了评委,袁伟的文章被评选为特等奖。她认为,这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第一个护士节最好的礼物。这个奖励,不仅仅是对文章的肯定,也是她职业生涯的一个精彩注脚。

 一年的轮转结束后,袁伟选择去手术室。为什么选择手术室?袁伟也说不上来。也许,那些童年伴随她成长的无影灯和手术刀,早已经深深植入她的灵魂。潜意识中她就选择了手术室,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当你越是靠近梦想,越是需要奋力前行。在手术室,袁伟遇见了好的老师们,她们给了她干好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的难易程度呈阶梯状上升。在手术室工作还不到一年时,护士长安排袁伟配合难度比较大的心脏手术。袁伟觉得这是对她的肯定,是一种信任,于是更加苛求自己,更加努力去完善每一个细节。

 在手术室的每个日子,都激情洋溢而又马不停蹄。每天在手术台,精神高度集中,一站就是好多个小时。不能按时按的吃饭,也不能按时按的休息。最长一台手术24个小时。永远忙碌的脚步分不清时间的分分秒秒,3个小时,6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腿酸了要站得住,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多少个深夜,被急诊电话惊醒,不管是雷电交加或是风啸雪寒,也得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冲入沉沉的黑夜之中。紧张、劳累的工作中,袁伟才真正体验到了手术室护士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但是,当把病人推出手术室告诉家人:“手术做完了,很顺利”,那一瞬间患者家属的激动也感染着袁伟,那也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那段时间可以用披星戴月形容,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下班。袁伟记得那时月亮总是很明亮,她和师父两个人累并快乐着。就是这种魔鬼式的训练,让袁伟有了很扎实的手术配合功底。“心连心”“微笑行动”这些外籍专家的手术,护士长都会派袁伟配合。在这一台一台手术的配合中,袁伟也慢慢成长起来了,慢慢爱上了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她喜欢将她的器械台整理的干干净净,喜欢手术器械传递时发出的声音,喜欢手术医生眼神里透露出的肯定。

 袁伟说:“同学中有一半人没干护理工作,也有干一段时间辞职的,当然我觉得她们很幸福,我很羡慕她们。但是我的这份工作,也让我有一种存在感,这种感觉很真实。这一路帮助了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我有种其他事物都不能给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今,我能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稳稳当当地走过来,我很快乐。我已习惯这个选择、这个节奏、这份工作……这种习惯,也会让我继续稳稳地走下去。”

 我们是来互相成就的

 2005年,医院派袁伟去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这是一家邵逸夫先生投资,美国人创建的医院。所有的科主任、护士长都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医院学习至少一年,在很多问题上,他们的理念都非常先进。这也给袁伟触动不小。健全的制度、合理的流程,尤其是人性化管理的完美实施,让她大开眼界。原来作为一名员工,也可以这样被尊重,而这种尊重带来的正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员工真的可以发自内心的爱院如家,把医院的工作当自家的事去做,那么病患就是家人了,这样的工作状态是良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这时,她更理解了一句话,“当你没有被爱过,就不会有足够的爱给予别人。”反过来看,只有真正得到关爱的员工,才能真正去付出爱心。

 2011年,袁伟参加了中华护理学会举办的全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先后在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学习。2013年,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的进修学习。这些学习的经历,带她走进更为广阔的空间。先进地区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最前沿的专业知识、随处可循的循证思维,让她看到了差距,这是思维意识上的差距,这以后,袁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尽自己所能缩小两地之间的差距。

 而很快袁伟的机会来了。2011年医院中层干部竞聘,她竞聘为手术室副护士长。很多人为她高兴,当了护士长就可以不值夜班不考试了。可是真正当了护士长,袁伟才感慨,如果当护士长真的像上夜班、考试那样简单就好了。

 科室有50名护士,辅助人员14人,实习学生几十人,怎么管理?平均每天100多台手术,每个手术对护士的要求都不一样,人员怎么安排?需要接触的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上百人,还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怎么应对?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稀奇古怪的事,这些都让袁伟感到头疼。讲原则吧,就不近人情;不讲原则吧,就乱了规矩。处理每件事,都在考验智商。袁伟笑着说,这需要智慧。她的原则,就是工作第一,怎么对工作有利就怎么安排,怎么对患者有利就怎么安排。

 手术室的工作总是没个准点。袁伟经常周末、半夜三更接到科室电话,以前接完电话还能继续睡。现在睡不着了,她会因为电话中的某件事,想很多,考虑下一步怎么办。记得严祥院长在退休时说过一句话,今晚我可以关机睡觉了,现在的袁伟完全能体会到院长因为可以关机睡觉的那种满足感。

 是的,带着这样几十个人的团队,怎么走下去?工作怎么才能衔接得更出色?袁伟想的很多。她认为,好护士和好护士长是相互成就的。没有好的护士,也就不会有好的护士长。在工作上,袁伟对护士们的要求是严格的,一是一,二是二,没有退而求其次的说法。但是生活上,袁伟还是注意多关心多体谅她们。毕竟她也是从最基层的护士一步一步干过来的。

 袁伟从来不在晨会上骂人,因为她坚信美好的一天,从美好的早晨开始。如果谁有什么问题,她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去谈。如果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解决,为什么要破坏一个美好的早晨?这也正是她的聪明之处,能够简化的,就绝不复杂化。

 她总是认为,护士们都是特别不容易的。如果哪个护士的孩子学校有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人员能倒开,袁伟都不会为难护士的。人手紧,袁伟就自己亲自上手术,尽量让护士把家里事也顾上。谁能没个缓急之情?

 只有被关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只有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袁伟一直坚信这一条。

 但是在业务上,袁伟对护士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手术室,是一片禁区,也是一片圣地。手术室的工作责任重大。随着外科手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护士们要加快步伐,才能很好地完成配合。手术部位准确无误,物品器械及时传递,输血输液迅速及时,无菌操作一丝不苟。还必须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加强人员的培训。科室先后派送护理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1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学习和培训。在提高手术配合能力的同时,带来新的理念。目前科室内已有10名护士取得手术室专科培训证书。

 一位医生跟袁伟开玩笑,你工作能力很好,就是能不能听话点。袁伟说:“我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医生都喜欢听话的护士。”传统意义上的医护关系,就是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让你跑哪就跑哪,不要问这样跑对不对,跑到那里对不对。我觉得这是个恶性循环,护士要有自己主动跑的意识,要知道怎样跑,还要知道要跑到哪。

 袁伟经常对护士说:“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敢于说话。”有一次,手术过程中一枚缝针的前端1/3掉了,按照要求在所有范围内都找过了,找不到,拍X光片不在病人体内,主刀医生要求停止寻找。可是护士一直坚持要找到。在几十平米的手术间,护士拿着纱布,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擦拭,最后真的在一个角落找到了。袁伟说:“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的职业尊严。”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的坚守,我希望这种坚守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