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林—穿白大褂的IT专家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3/9 15:59:51 人气:281
题记:大数据时代,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日益广泛,不可或缺。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实施者正逐步由幕后行至台前,与医护人员并肩而立,成为医疗机构新时代“医者”的重要组成。王建林,就是这样一位行走于计算机机房与病房、诊室之间,极具代表性的“穿白大褂的IT专家”。
2014年3月,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医院每个星期中最为忙碌的工作日,医院门诊大厅里的挂号窗口前早早排起了长龙,住院部各楼层医疗区查房、交班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忽然,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所有的工作电脑和电子系统瞬间陷入无法使用的僵局——信息中心已连续使用9年的核心交换机故障,全院信息网络瘫痪。此时,距离王建林担任兰大一院信息中心主任一职,尚不足一个月——医院信息网络架构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医院技术水平发展需要的多种问题和一系列安全隐患开始显山露水——亟需改革的兰大一院信息系统,以这种方式,给这位新上任的信息中心主任一记下马威。
立业兴“家”
兰大一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始终处在省内医疗机构排头兵的位置。1994年,兰大一院在甘肃省内众多医疗机构中,第一家引入第一代基于财务收费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率先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院管理,并在此后多年,引领着甘肃省医疗机构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技术发展。1997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王建林以对专业的敏感,很快关注到了这个新兴的领域,“我被深深地吸引,感觉来医院做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大有可为。”
当时,兰大一院的信息科刚刚起步,大量的技术维护与软件开发工作集中于财务收费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尚未深入到病区。新人王建林并未享受到想象中的“吉祥物”一般的待遇:工作环境简陋,与临床工作无关系。兰大一院党政领导对这门新兴技术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信赖与推重,让他很快打消了顾虑——当时国内计算机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大部分还是286和386计算机,兰大一院信息科技术人员配备使用的已经是先进的586计算机。紧接着,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带来的成就感让他坚定了自己对这个“家”的选择:“我们医院实施计算机管理的时候,其他医院仍然是全手工工作。当时适用于我院的软件,均是省内高校基于我院基础工作进行开发而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省内多家医院陆续开始引进使用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基本都是仿照自该软件。”
医院是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医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精尖的知识素养、进步的求知心态和广阔的对外交流视野让他们最先接触到了计算机,并兴致勃勃地使用起来。很快,兰大一院很多思想先进、视野开阔的主任开始流行拥有并自己使用计算机,帮助他们使用个人计算机,让王建林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大的发挥。“我们开始主动为临床医生做一些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帮助他们使用网络,在工作和科研中使用计算机,尤其是office办公系统。”
2000年,王建林受医院嘱托,专程去北京考察并选择引进第二代IBM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兰大一院开始正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作,开发使用第二代以医嘱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此时,省内其他各大医院仍然使用甚至才开始使用第一代财务收费系统。多年以后,再反观这套在当时属于先进行列的信息系统,王建林仍然自信于自己的选择:“这套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至今仍然是很多医院管理系统作为基础来借鉴的。”
系统引进后,根据医院实际,王建林和信息中心专业技术团队一起,针对适应医院的管理等,做进一步开发和改动。“很多事情,也像医生做手术一样是第一次,敢于尝试,就有创新。”王建林和其他同事们一起,致力于该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并针对医院的工作要求和医护人员工作习惯,进行软硬件的同时开发。
记忆最深的,是负责全院所有医生护士、所有病区的对计算机的使用。一开始,大家对计算机的使用很陌生,对要将习惯多年的手工操作流程转换为“机器”操作非常不适应。“工作量相当大,最开始基本是手把手教,每天的工作电话不断、从早响到晚。”医院从原本紧张的工作区域里,专门拨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教室,每周开设培训课,定期普及计算机知识。很快,第二代以医嘱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让兰大一院的医疗管理工作迅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规范化的流程和更加高效率的医疗工作途径,为兰大一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稳步提升保驾护航,也让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医护人员感受到了现代化医院管理信息技术不可小觑的潜能。
2006年,兰大一院再次在省内率先引入第三代以病人在医院的活动为主线的医院信息系统。庞大的医疗体系、大量的数据信息,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调控下,有力地规范了医院的流程,提高了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帮助医院的日常管理、医疗活动和经济核算进入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归去来兮
作为兰大一院信息化建设的“元老”级专业技术人员之一,王建林对信息技术与医院发展之间的作用,始终有着清晰而理性的认识:“信息始终是工具,与医生所用的手术刀一样。医院的整体管理体现在管理学,信息作为辅助工具来实现医院管理。医院的信息系统发展是一门边缘科学,发展速度快,会反作用于医院管理,推动医院的管理更科学化、更精细化、规范化。”反之,当技术被当作神秘高深的物什高高捧起,蒙着一层特殊专业的面纱,不再能良好地与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患者就诊需要进行需求沟通和技术分享时,医院信息化建设最初的“开始早、投入大”等优势,就会在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淘汰速度下,反作用于医院发展,成为影响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的绊脚石。
2008年因工作需要,王建林调至医保管理办公室工作。接触医保工作后,王建林发现,医院的医保工作急需信息化。当时省内医保信息化才刚开始,各家医院的医保管理相关的大量工作均由工作人员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让工作人员叫苦不迭,粗放式的数据管理处于混沌状态,只知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王建林来了干劲,他主动请缨,开始做院内医保信息化的软件开发工作。当年10月,兰大一院医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始院内使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做到了整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对医院数据和医保结算数据的分析,能准确清算医保超支和结余,及时给医院和相关科室出超支预警。在全省医保工作大会上,兰大一院清晰透明的医保数据管理和数据详实的工作分析,引起全场一片惊叹,并迅速被各大兄弟医院学习分享。
此后的一段时间,为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人生机遇,王建林曾选择暂时离开兰大一院,在兄弟医院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开发。这次离开,让他有机会见识了其他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有比较,才更有发言权。不同的医院文化和发展风格,以及与业界更广泛接触后的技术碰撞,让他开始认真反思兰大一院信息化管理多年来发展的得与失。跳脱出藩篱之后,整套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潜能和存在的隐患可以看得一览无余。冬眠许久的技术能力和信心再次复苏,骨子里深厚的责任意识和隐隐的不安,让王建林对兰大一院这个曾经让他成长,让他曾挥洒年华与才智的“家”,日益思念、牵挂不已。
2014年2月17日,王建林毅然回到了兰大一院,担任信息中心主任一职。
知难而进
上任伊始,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重大事故。让所有人惊讶的是,王建林带着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的信息中心团队,很快锁定事故原因,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迅速解除了故障,恢复了信息网络,让全院医疗工作在最快的时间里回到正轨。信息中心这支年轻人为主的团队,在当时表现出的有序的应急反应和分工协作,让王建林感到欣慰。
事故的原因,是信息中心的核心交换机主要板卡损坏,导致交换机故障。电子产品使用5年后故障率便会增高,而这台交换机已经连续使用9年。深层次原因,在于医院的网络拓扑结构。由于引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较早,兰大一院选择了当时局域网架构中应用最为普遍、技术也最成熟的星型结构。如今看来,这个当时最稳妥的企业网络架构,从建设之初即存在缺陷:随着医院的建设发展和业务的扩展,医院计算机的数量每年不断成倍增加,如今全院每个单体楼、楼中的每一个楼层,楼层中的无数个线口都接入同一个核心交换机。一旦作为心脏的核心交换机损坏,则意味着与之相连的全身每一处都动弹不得。“类似事故之前就预料到可能会发生,只不过来的快了一些。”王建林警醒地意识到,信息系统存在的隐患可能比自己预想的还有严重,未来需要进行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就日常使用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能够保证医疗的正常运行,而只有真正有责任感的业内人士才会知悉内部的隐患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着多么大的风险。王建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第一有些功能和流程已经落后,如门诊流程和住院流程。第二是数据应用方面,大量的数据无法提出来,更别提综合数据分析,而且各类数据无关联、不标准,就算能提出来,可分析性也不高。”问题多,需要动真格地改造。最让他感到急迫的,是如今兰大一院已经形成院本部、东岗院区、西站院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态势,已有集团医院的发展雏形,“医院信息化建设要跟着医院管理、服务于医院发展规划,必须要跟上。”
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可靠的专业技术团队给了王建林信心和支持,对着压力,他决定直接面对、迎难而上。
拨云见日
无论有多少困难险阻,王建林仍然坚信:“信息化和医院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你先进了,必然能帮助医院管理向前走。”这份决心,来自于信息中心工程师团队的鼎力支持。
兰大一院有一支非常优秀的信息工程专业团队,无论是学历、经验还是能力,在省内医院信息中心人员中属于整体素质最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与王建林并肩工作多年的同事,以及掌握新锐技术的年轻人。
王建林带着这支团队,很快为医院制定出了一套详细而完备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革方案。在明确认识医院目前信息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将改革信息系统架构为安全性较高的多层级机构。这套改革方案建设内容涉及医院管理系统、实验室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多项,涵盖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医院细致、有条理地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信息化发展前景,并承诺,将以安全、稳定、高效的工程实施模式建设通过HIMMS 7级认证,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标准7级标准,使医院最终通过JCI医院评审标准认证,并通过等级医院评审。
王建林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医院信息系统改革,不应该固步自封,而需要多与临床科室,多与医护人员接触、沟通,广求建议,才能发现新的点子,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确切地知悉临床的切实要求,也让大家了解信息中心。他要求信息中心的工程师团队不能只局限于硬件维护等工作,要走出机房,深入医院的各个角落调研。他组织大家参加医院的管理论坛,利用工作的新锐优势,参加全院的创新创意大赛。2015年1月,王建林非常低调地组织了一次信息发展论坛,要求团队每一位成员做幻灯片、讲课,团队成员表现出的专业态度和蕴藏的潜力让王建林激动不已。他要求工程师们分组写文章、投稿发表,让自己的思想科研化,同时与其他处室、科室合作申请了多项课题和科研项目,并研发知识产权。
在王建林心目中,信息工作是“年轻人”的行业,无关年龄,而是从业者始终保持心态年轻,求知欲年轻,才能保持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年轻不老。“在这个行业,始终记得自己是个年轻人,不要空想,但不能不去梦想,脚踏实地,敢于想象。”
他将他最喜爱的一篇文章,由塞缪尔·乌尔曼写作的《年轻》发布在信息中心的办公群里,与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分享,也与每一位愿意和他一起并肩创造兰大一院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同道之人共勉:
“……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