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涛—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2/28 18:48:38 人气:238
题记:一个人在成长期,非常重要的事是找到一个很好的人生导师;一个人成长后,最荣耀的事,就是当年轻人的领路人。许多人说,刘亚涛就是这样幸运的一个人。
初识刘亚涛,面前一张生气勃勃的脸,漾着暖人的笑。落座不久,他悉心倾听着每一个问题,手势配合着谈话内容的起伏做出不同的回应。每一句的末尾时总会音调上扬,让人放松。
聊过许久才发现,自诩为“书呆子”的他很有感染力。他知道,自己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
“你好,我是你的麻醉医生。将在手术中保证你的安全!”这番话在刘亚涛的职业生涯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与心脏、麻醉结缘是在大四那年。彼时,他所在的兰州医学院恰组织同学前往兰大一院参观一台心脏外科手术,当他亲见体外循环时血液如跨越山壑江河般畅通无阻流动时,叹为观止,也惊叹于麻醉医生对患者循环的精确掌控。
2004年,刘亚涛心胸外科专业硕士毕业。医院麻醉科主任冷玉芳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这是刘亚涛走向麻醉工作的引路人。回想起心脏手术中麻醉医生的镇定与神奇,动了心的刘亚涛在2005年7月转科结束后,便去了麻醉科报到。他逐渐了解到,很多人眼中麻醉医生简单的给病人打一针,睡一觉的工作,实则“含金量”很高。 此时,读书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必需。他醉心于各种麻醉专业书籍,麻醉生理、药理的国内外文献,上网看丁香园,与麻醉疼痛版的版主交流专业不亦乐乎。一年后,他已能独立完成常规手术麻醉工作。那之后,他的努力赢得了认可,很多复杂的手术,麻醉科主任都会信任的交给他为患者进行麻醉。
2010年9月至12月,刘亚涛被派往哥本哈斯大学医院学习麻醉学;2012年3月至9月,他又被派往南佛罗里达大学医院学习。
在外学习,他每一天都有新知与体悟。在美国,麻醉医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源于中国,在美国医疗工作中,更是无处不在体现。手术前,麻醉医生要与外科医生共同完成患者术前准备;手术中,麻醉医生凭借先进理念,借助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与药物精准调控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后,麻醉医生保障患者无痛、安全、快速康复。在美国,医生、病人不考虑费用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语言、行为、医疗技术上更好的服务。人性化的理念,处处体现。他观察到,在那里,准备接受麻醉的病人手臂体位是回30度夹角,倾前,很舒适;反观国内的手术,病人依旧要摆出90度垂直手臂,别扭、难受……
种种画面冲击着他,让他认识到从技术、服务细节上入手,麻醉技术的改进空间巨大。
不久,恰逢兰泰医院正式并入兰大一院,成立东岗院区。对刘亚涛而言,在外学习时有关实践国外麻醉专业经验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土壤。
2013年,刘亚涛作出一个重要选择:到东岗院区负责麻醉科手术室,同时又兼任了设备科科长一职。这是一副既要有通盘战略,又要能细心工作的重担,他二话不说,一肩挑了起来。
这时的东岗院区麻醉科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医师中没有一位研究生,危重手术麻醉基本没有开展,教学和研究基本为零……可他有自己的认识,底子薄的另一个解读是上升空间大。
东岗院区原来的麻醉科医生都是本科学历、经验不足,但刘亚涛乐于当这些年轻人职业道路上的领路人。深知学习对一个年轻人重要性的他大刀阔斧地做了几件事:订阅国内外麻醉专科期刊、学报、书籍,强化基础学习;每日开展病例讨论和理论分析讲课;鼓励大家提升学历;规定每人每周学习专业英文或中文论文一篇,集中在周二就论文观点进行逐个阐述,使得麻醉科所有医生从临床思维、临床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总结表达等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这些制度,刘亚涛一路坚持,也很快收到了成效。学习的风气在麻醉科手术室日益浓厚,就像在院区点亮一盏灯,更多的年轻人被吸引而来,聚在一处读书、思考和分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4年低,科室3名医生、1名护士参加了麻醉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年,科室开展了包括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或麻醉经口、经鼻气管插管技术,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段-肺泡灌洗技术,气管交换导管换管技术,灯杖及插管型喉罩插管技术;同时在麻醉工作中全面实施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各部位周围及躯干神经(丛)阻滞技术及超声血管置管等新技术、新业务。
当年,麻醉科手术室被评为东岗院区先进集体,护士长获得特别奉献奖、两名护士获得阳光天使奖、刘亚涛也被评为优秀科主任。同时,科室三名医师分别获得院区心肺复苏比赛一、二等奖,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共11项奖励与殊荣。
行医靠的是技,更要有德。 留住病人靠的是口碑。 一台手术完毕,病人醒来,家属首先感谢的是主刀医生。麻醉科的医生早已习惯被人遗忘。在本部从医10年,尽管麻醉科全体医师为患者的顺利康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始终是幕后英雄,整个麻醉科几乎没有收到过一封表扬信,这段经历让刘亚涛一直“耿耿于怀”。
东岗院区院长李汛在院区成立之初即定位——前3年医院不留钱,努力提高医护人员收入,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院区特别制定了“医护人员、科室受到患者表扬,科室总奖金当月上浮2%的奖励措施”;同时,麻醉科内部也制定了“发现一次收受红包行为,扣除当月奖金、取消当年外出学习机会”的铁规。
在良好氛围的引导下,东岗院区的麻醉科近1年多来,累计收到10余面锦旗及表扬信。至此,令刘亚涛“耿耿于怀”的阴霾一扫而空。
进占前沿,乃其志向,众所周知。今年3月底,丹麦11位麻醉、外科等领域专家将访问院区,下半年,院区将选派15名医护人员赴丹麦学习。他计划借助院区与丹麦、瑞典医院合作机会,与其他科室合作,全面开展“快通道外科与加速外科康复项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管设备科工作的刘亚涛同样出色。他像上手术时一样精心、严谨,把这个很繁杂的事务办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
2014年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与相关科室配合下,刘亚涛与设备科同事共同完成大量新设备、新器械采购、配置、安装管理工作,全院医疗设备焕然一新。
采访的最后,让我知道,原来聊起工作滔滔不绝的刘亚涛,还是个居家好男人。他直言,热爱专业,也喜欢工作,因为治病救人,使我充实;因为敬畏生命,使我更加懂得从医的真谛!
但更好的工作还是为了家庭,家庭是工作的基础。在他眼中,妻子比他更优秀,在努力工作、照顾家庭之余,今年即将迎来兰大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他很少出去应酬,更喜欢把空余的时间,留在家中。陪父母、陪爱人、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