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且行且珍惜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2/19 10:35:41 人气:227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篇文章,李玮应该是篇隽永的散文,优雅沉静、含蓄内敛。她可以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工作、生活,不让其脱离轨道,并一直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
这种状态看似很容易达到,但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这样有条不紊的一个人,外表虽文弱,内心却充满力量。她带领自己的团队,众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将一份整日与绝症病人打交道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向上的轨迹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
李玮的人生,受家庭影响更为直接。当年,初中临毕业,在医院工作的父亲说:“女孩子学个护士挺好。”于是,李玮报考了护校。那时候,小中专要比高中难考,但李玮还是顺利考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1994年,护校毕业参加工作时,李玮还不到20岁,从那时到现在,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全都在兰大一院度过。
护士的工作被称作天使的职业,但实际工作内容并没有“天使”二字那么美丽浪漫。李玮对医院是不陌生的,打针输液也不陌生。上学时,是认认真真在自己身上练过无数回的。真正到了病房,李玮还是很认真地按照书本学过的、平时练过的,先在病人屁股上划个大大的“十”字再下手……似乎想都能想来年轻的小姑娘,那么认真地在胖瘦不一的病人屁股上划“十”字,然后仔细地下手是怎样的画面。
就这样,从青涩仓促到游刃有余。从心血管科、体检中心到血液科、康复科,再到肿瘤科,直到今天。21年时间过去,依旧是那个遇事总要全力以赴、严谨认真的李玮。
当护士21年,任护士长都已有10年,但李玮从来没有“已经成形”的感觉。“还是感觉需要完善需要学习,永远觉得自己有待提高,这个行业就是这样,隔段时间不学习,就感觉已被甩开,需要不断补充。”于是在工作之余,海绵里挤水一样挤时间读大专、读本科……李玮将要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个人的学习不可放松,团队的进步同样不可止步。“无论是自己还是科室,都需要不断地向上努力。”
老话讲“医生的嘴,护士的腿”,意思是医生是说话的人,护士是听话的人。但这种无形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禁锢了护士的思维,影响了公众对护士的认识。其实面对同一个病人和同一种疾病,医护关心的角度是各有侧重,是互异又互补的。护理可能缺少医生开颅破腹的惊险,但护理会像春雨滋润心田,调动病人内在的力量战胜疾病、维护健康。护士生来不从属于医生,否则不会有南丁格尔,但打针送药的护士,不能显示专业特征,只能从属于医生。
疾病有大原则在那里,但同时有很多小技巧需要探索。你是否将自己当一个专业人才?李玮觉得,护士并非打针输液就完了,还需要有专长。
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雷打不动;外请专家传授、内部互相切磋;强调一定要跟着医生查房学习。“这是最快的学习捷径,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更有说服力地劝告病人。”
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每年必须有一个人外出进修”,只有接触更大的舞台,才能有更上一层楼的思索与能力。
如同一棵树,枝叶向上,根扎大地。每一天,让生命的根系深深向下,渐渐粗壮;让生命的枝叶向上舒展,日日繁茂。只要坚守一颗澄澈透明的水晶之心,生命之泉必定磅礴丰沛,生命之树必然葳蕤盎然。沿着向上的轨迹,让心灵成长为一棵参天之木,任风雨凄迷,任路途泥泞,我自巍然而立。
众木易成林
人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肿瘤科有19位护士,清一色的娘子军。
19个女人,得多大一台戏?从70后到90后,年龄不同、性情不同、经历不同,李玮这个“掌门人”,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让一个团队凝心聚力?
李玮首先给自己定位:是朋友,而不是一个领导。
年龄的差距,必然形成心灵间的距离。李玮坦称,和年轻人打交道,需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年轻人独立意识强,你的老套说词,她们不愿接受。她们抗拒时时的监督,觉得你给我任务后就不要再干涉我。
在这种情况下,李玮告诫自己尽量多看少说。工作又苦又累,大家难免会口出怨言,李玮倒觉得抱怨是好事,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为了更好地沟通,她为年轻护士找一个老师,这种师带徒的方法,不仅让同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李玮也找到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有事找老师,果然事半功倍。
胡东琪是科里的一位年轻护士,起初她想护士长是自己的领导,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但她后来发现,李玮更像是贴心的大姐姐,“有时候,有人上班路上遇到堵车,按点到不了医院,赶紧给她打电话。通常护士长一放下电话,立刻自己顶上去,绝不会让这个岗空着。”“她想得很周到,发现问题私下里和你沟通,绝不会让你当众下不了台。”胡东琪承认,“肿瘤科的病人比较难搞,但这个团队氛围很好。”
知心的朋友、贴心的大姐姐,不等于对工作没要求。许艳伟与李玮共事多年,非常了解李玮,“她做事认真、做人认真,该严格时很严格、该批评时就批评。”
在李玮眼里,护理是个细活,一个药片的发放都非小事。你若犯了错误,我会单独和你谈,如果是规定有漏洞没有规定到,那我和你一起受罚,但错了就是错了,对了就是对了,原则不可让步。在她看来,一个行业的价值,正是要靠从事这个行业的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展示。护理服务是一种精细的、微小的、艺术的工作,如果把“护理”二字做到位,那对病人而言应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李玮善于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长项,将肿瘤科的护理队伍分为10多个专业小组,无论每个人的特长再小再细微,她都鼓励其深钻细研,并为其创造最大的发挥空间,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个人在这方面就是大家的老师。她还一再强调:“我们是一个团队,有些事情可以独立完成,有些事情必须合作才能完成。”
这样的理念,带来肿瘤科护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提升。令大伙骄傲的是,在院里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中,肿瘤科总是走在前面。即使外出学习,和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较,自己也不落后。肿瘤科的护士们说:“护士长对我们严,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护士长要强,带动我们大家也要强。”
19个女人,相处和睦,互相包容,在李玮的带领下,这个团队成长为一个有活力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在卫生部首批表彰命名的全国第一批123个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兰大一院肿瘤科跻身其中,而我省仅有两个集体名列榜上。
且行且珍惜
对于肿瘤科的病人来说,“病人”的符号是终身制的。一个人,头上始终悬着死亡之剑,日日挣扎在死亡线上,任是再豁达之人,也难免情绪起起伏伏。
李玮和她的同伴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有的病人刻意回避自己的病人身份,有的病人特意强调自己的病人身份,怎样引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是肿瘤科护士的特殊一课;而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病人,则是肿瘤科护士自身需要掌握的技能。”李玮说,对病人不能抱着同情怜悯的态度,一定要平等对待。肿瘤病人从身体到心理都非常脆弱,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需关怀与技巧。
“我们科的护士和病人交流非常多,心理扶慰非常重要。”已有学者提出,护士劳动“精神劳动”的概念,提出护士“如何在恶劣或情绪低落的条件下,保持冷静、平和、关心和愉悦的表情”的问题。护士工作中常受到情绪的感染,必须不断调整心态,才能适应环境。这种调整,是一种“心智”的跌宕与付出,需要培训与锻炼。在大多数人眼里,护士整日忙碌于一些琐碎的小事,却常常忽略了这种“心”的付出。
李玮承认,身体的疲惫倒在其次,工作中常常会感觉到心累。尽管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患者的要求还是越来越“挑剔”。“新来的护士甚至是面生一些的老护士去扎针,他们都不愿接受。”但新人总要成长,成长总需无数的实践,这就需要李玮想办法去面对。
网络的普及,使人人获得医学知识非常便利,随之增长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有一个病人的女儿,无论医生与护士说什么,都要马上上网查询是否可靠。”当这位家属抱着电脑,用似是而非的问题来质疑医生与护士的权威时,有时可以将医护人员问到无语,这时大家心里就会哀叹,“你到底是来看病的?还是来考我的?”好吧,医院是个小社会,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作为一名专业医护人员,你得有底气,经得住质疑。
这种质疑发展到极端,就是医患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一年,一个病人做化疗已有一些效果的时候,突然死亡。尽管因为病人特别肥胖,自身的基础病比较多,但家属仍然无法接受,“说好了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为什么突然死亡?”并非所有的死亡都在医者预料之中,但是发生在某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他的家人就会认为,这样的不可预料是百分百的不可原谅……这一事件闹到不可开交,最终由医院出面应对。
“白衣天使”的神圣光环在现实的棒喝下化为齑粉。可以逃避吗?不可以,因为是责任所在。责任就是去做你应该做的事,如果能做你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这更是责任的深层含义。怎样看待护士每天面对痛苦与欢乐、生命与死亡?哲学家说,痛苦与欢乐是人对情绪“两极”的不同体验;生命与死亡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变更交替的规律。护士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因为职业的关系,每一时、每一天,所要面对的,都是这种冰与火的“两极”体验。可以说,病人的欢乐与生命中,包含着护士的辛劳与付出,病人的痛苦与死亡中,也包含着护士的无奈与内疚。
有的病人看着很好,突然就走了。就在前两天,一个乳癌病人手术后突然离去。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从眼前消失,会给心理带来怎样的失落?科里的一位护士说:“昨天我还在给她拍背,今天人却已经不在了。”
“若无医患矛盾,这是一个很好的职业。”李玮深深地叹息,投入最美的年华,投入最深的情感,纵使有再多的磨难,却还是无法远离。
所幸,大多数的病人是通情达理的。肿瘤科都是老病人,一次次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道一声:“我回来了”,像是回到了家一样。就在这一声再平常不过的招呼声中,医患间的距离在消融,只留人与人间的情感在平等交流,而这就足够,足够安慰忙碌与劳累。
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转眼是今天。“回头一想,快得一眨眼。”李玮轻轻地感慨。看病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生死存亡,不过是转瞬即逝,人生在世,能抓住的是什么?一边漫步人生之旅,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捕捉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的点点滴滴,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李玮常常计划,“忙完这一阵,就去做什么……”可总是忙碌,那永远排在“忙完这一阵”之后的心愿,总是心底的一个梦想。
“且行且珍惜”吧,无限感慨就在这一句既向前看,又珍惜过往及现在的五个字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