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付晓燕—青春原本不寂静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1/30 16:10:03 人气:263

1996年仲夏的一天上午,一位少女施施然从兰州市卫校走入兰大一院急诊科诊室时,没有人注意到她。那时,急诊室刚刚推进来了一个酒后窒息的小伙子。大家忙着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孩觉得自己碍手碍脚,羞愧、无知、后悔各种念头在脑海中翻滚,我是不是选择错了?以后能不能应付这种场面?那是她第一次模模糊糊向未知人生发出问号。

19年后,就在以为青春已经渐行渐远时,她发现自己在批评之中学会了接受;敌意之中学会了宽容;羞辱之中学会了尊重;冷漠之中学会了同情;内心充溢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热爱……这,不就是青春应有的定义。原来,青春未曾远离。

青春孤勇的奋斗

如果你恰巧生于70年代,《海阔天空》的旋律一定让你血液燃烧。或许,这是一代人的音符,因为没有什么比这首歌更能表达青春孤勇的奋斗。

不久前,年近不惑的付晓燕在自己的视频短片《青春大事记——给自己的礼物》中,将这首歌曲作为贯穿始终的背景音乐。

短片伊始,一丛鲜嫩的小草顶着露珠正要破土而出:1996年,从兰州市卫生学校毕业的她,在一片羡慕中被分配至医院,当时同级只有3名同学有幸进入这所全省首屈一指的三甲医院。

“是急诊科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急诊科。”后来的采访中,晓燕告诉笔者,自己的职业道路一路“阴差阳错”。原来,在初中毕业报考中专时,她在志愿填报栏写下的是“服从分配”,结果被调剂到护理专业。而作为那一级卫校毕业生的佼佼者,她被分配到医院甚至没有转科,就被固定在了急诊科。

来急诊科报到,是1996年仲夏的一个上午,她施施然走进兰大一院急诊科诊室时,还没来得及给大家打招呼,夹杂着脚步声、呼喊声的一群人便从她身后奔跑而来,冲在她的前面,几乎将她撞倒。不知谁高喊声“酒后窒息”,急诊科内医护人员马上忙碌起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身边能看见的人几乎都在奔跑;家属的询问声,医生大声说出的医嘱声,整理单据的悉索声,各种治疗仪器的提示声此起彼伏………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孩觉得自己碍手碍脚,羞愧、无知、后悔各种念头在脑海中翻滚,我是不是选择错了?以后能不能应付这种场面?那是她第一次模模糊糊向未知人生发出问号。

没有时间思考,晓燕很快镇定了情绪,仔细观察起大家的抢救方法。不久后,她光荣成长为急诊团队中合格的一员,也象前辈一样不停地忙碌、奔走;在没有病患的时间,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准备着可能到来的“战斗”。

最好的褒奖

她渐渐熟悉了这样的场景:一阵急促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着担架的车轮滚动声,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声以及家人焦急的催促声,在这里蔓延开来。只是,在这片嘈杂声中,她向未知人生发出的疑问依旧没有明晰的答案。

直到一天正赶去上班的晓燕在急诊室门口,看到一位中年男人趴在水泥地上,像无法发泄心中的郁闷,双手捶着地,发出一阵阵闷响。他身边的女人死命揪着一个人撕拽着哭号不止。晓燕从门缝看进去,病床上一个男孩的脚已经发白,心电图仪在一旁发出徒劳的报警声。屏幕上,孩子的心跳曲线已成一条不断延伸的直线。随后,她得知,这是一起交通事故。被男孩母亲撕拽的正是肇事司机,他的无意疏忽酿成了一个家庭的惨剧,这家的男孩永远离开了自己的至亲。

就是那么一个瞬间,晓燕百感交集,泪珠瞬间滑落到了腮帮子上。顿了一秒,轻落在地上。她第一次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伟大;也头一回深刻的知晓,现代医学虽然发达,但还是有许多无法治愈的盲区,也有回天乏力的时候。

对职业认识的升华,很快就转化为对工作投入十二分的饱满热情。此后,她在急诊临床一线长期的工作,不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单调重复的护理工作却不曾磨灭她对护理事业的激情。

她依旧清楚记得,一位30多岁的心梗病人,被搀进急诊室的情景。病人胸痛得厉害,佝着腰,都不能起身,正赶上晓燕给他做心电图时发生室颤。急诊室的同事们赶忙前来为病人心肺复苏。病人出现脑缺氧后来慢慢恢复,一个月后康复出院。但依然时常来看望这群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人……晓燕说,那是对她工作最好的褒奖。

扎进学习中

  有了工作的历练,她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热情没变,有了冷静的思考,思维的模式没变,但变得成熟,变得踏实。在这之后,晓燕便一头扎进了本专业学习中,取得了护理专业本科学历。

2004年晓燕结婚了,爱人是省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因为是同行同专业,爱人还曾在兰大二院的急诊科工作过,婚礼现场攒动的人头似乎都是省上三甲医院急诊科同行,大家笑言“这是一场急诊年会”。同行的婚姻也有弊端,就是两人都太忙了,不是加班就是进修,聚少离多。

2008年,晓燕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进修。她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着这所培养和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的医学殿堂,感受它不同的美。

让她感触至深的是这所医院浓厚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还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人人好学,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在各类学术活动现场都是济济一堂。

在第一天参加交班,就让晓燕感觉相当震撼,因为交班的护士和医生都是全英文交班。慢慢融入这个团体,才知道协和人有这个水平,和他们的付出是成正比的。这里大夫每周一早上都有“晨读会”,周四有“病例总结与讨论会”,护士每周二中午有医院安排的讲座,每周科里还安排资深护士或者大夫讲授专业知识,这些课只要你想参加,都可以去。如此多的学习机会,对于年轻的医生和护士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进修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协和医院外墙挂着“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两幅大大的横幅,这是他们的办院理念,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协和人也因此自豪,他们珍惜荣誉像爱惜自己的羽毛。更可贵的是,协和人并不傲气,在这里,晓燕的带教老师对进修生都很好,时常在鼓励、表扬学生;遇到治疗习惯的不同会及时向学生指出。真希望有一天兰大一院也能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氛围,展露自己独特的风采,在半年的进修学习结束后,晓燕暗想。

挑战自我 迎难而上

如果人生是一部录像机,有快进,有停止。那么在北京学习后,晓燕就按下了停止,而定格之后的画面和声线彷佛就像定时归来的候鸟,好像离开了,其实却从没远离过。

蛰伏后的晓燕迎来了可以预期的春天。她多次年度考核优秀,获得甘肃省优秀护士称号,并在2010年被聘为高级责任护士。2011年,向自己发出挑战——竞聘门诊副护士长。她的想法很“青春”:竞聘并不是生活与工作的全部,即使不成功,也不会令我沮丧,我喜欢挑战生活,挑战自我,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挑战无处不在!     

令她没想到的是,在竞聘中她阐述的护理管理工作与团队建设的想法,广受赞誉。一个月后,她被正式聘为门诊副护士长。晓燕说,这是命运的眷顾。

门诊护士长是门诊护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护士长的思想觉悟、业务技术、工作能力以及管理艺术都直接影响整个门诊的护理质量。说实话,刚到门诊部时,晓燕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一方面是因为她从未参与过护理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面对门诊病人的多元化和病情的复杂性,也让她觉得压力倍增。

随着医院的声誉越来越高,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遇到高峰期,门诊要接待3000多名病人。面对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在硬件无法更改的情况下,门诊部想方设法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门诊人流量大、业务综合、事务繁多、突发事件多,门诊护士承担的杂事更多,协调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强。医患有纠纷,病人不满意;挂不上专家号,病人不满意;看病时间少,病人不满意;专家临时调整上门诊时间,病人不满意;药贵,病人不满意……最终,种种的不满意大都要通过门诊姐妹协调。耐心观察后,晓燕发现病人的发火是不断积累到最后爆发的,她身体力行站在了纠纷处理的最前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化解种种矛盾。

遇到情绪激动的病人要预先安抚方式;遇到医闹要与保卫处及时联系,保护专家;遇到错过挂号的病人,主动上前帮助预约专家;在意外事件上,更要防患于未然,有着详尽预案。比如,事故处理的标准化流程:谁去抢救——谁打电话——谁做疏导——谁叫电梯…… 新增并改进病理报告领取制度、门诊预防跌倒措施、门诊危急值登记制度、门诊急救标准化流程、物品寄存制度等等,使工作有据可查,有规可依。

成绩斐然

做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文化是她们必须承担的重量,也正是因为文化内涵的介入,使得她们的成绩斐然。

门诊护士,每天7点20要到医院,下班的时间相对空闲,晓燕督促大家在岗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每周二雷打不动进行30分钟业务培训。此外,还成立有不同的小组培训,包括技能、预检分诊、院感、健教等发试卷,大家轮流当老师、订计划。现在科室已拥有本科护士12名。

如今的门诊科秩序井然,一切有条不紊。晓燕说,这更得益于科里拥有的财富——几位高年资的护士老师。她解释,门诊有特殊性,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老如有一宝”。她更倚重于年纪稍长的护士老师,一则,因为现在的科室需要分诊,导诊就必须明确,这方面,老师的经验更足;此外,高年资的老师遇到问题也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她们与专家沟通起来更方便。

在工作中,她对大家更是关爱有加,和颜悦色。采访当天,正赶上门诊大厅义诊,诊室换桌椅,实习生实习结束要请她写鉴定……不断有人进来找她协调问题。她有点歉意向笔者笑笑,又赶忙处理着各种问题,分毫不乱。在向同事们交待注意事项后,她总是习惯性加上“谢谢”或者“辛苦了”的鼓励话语。

现在,在护理部、各组长的支持下,门诊部与全体成员共同合作,统一了全院急救药品、物品,积极参与各小组品管圈工作,定期进行各项数据统计、分析汇报工作。设计制作急救药品、物品布局图,健康教育评估表。制定了科室健康教育、安全、预检分诊、导诊、护理操作、急救管理、静疗、院感控制层级小组每月培训计划,按时完成了培训及考核。严格按照护理部质量考核标准完成科室各项护理工作,成立质控小组,每月分析改进护理缺陷,并在下月进行效果评价。在每月底召开质控小组工作总结会议,使门诊护理管理常态化、扁平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革新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晓燕所在的门诊科在2014年10月推出“小微”, 实现了微导诊、微挂号,让医院迈入移动医疗的微信时代。

2014年,门诊挂号、预约挂号、静脉采血、肌肉注射,完成业务收入3.842亿元,较上年增长24.9%。这是门诊科向医院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回顾来路,已经成长为甘肃省护理学会门诊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晓燕说,急诊科给了她深刻的回忆。记得当初来的时候是想逃离的心情,可如今最不舍的是这样的深刻的“忆。”回忆中,她记不清抢救过多少病人,只记得他们涵盖了几乎所有职业与年龄。在急诊的日子,对她来说永远是那么远,在那里,工作了15年,感情早已从逃离到千万里之外化为对急诊科的牵肠挂肚。

而谈到门诊科,她说,有几个“最”字可以描述门诊部的35个姊妹:走路最多、说话最多、流汗最多、和病人接触最多、工作强度最大……

当亲眼所见汤旭磊主任一个门诊要看70个号,为了节省时间在上门诊的时候都不喝水;武力主任、袁宏主任一个早上的门诊往往看到中午1点多……这些又让晓燕直喊心疼。

采访不长,但晓燕的细致平和、上进与思索都值得人细细去品味,就好比一杯上好的清茶,你要等待它的回甘。

每个春天都是可以预期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色新。与旧事作别,晓燕迎来了新的起跑线。

青春的她相信,有梦想的人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