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2/1/6 14:59:19 人气:300
2012年7月28日,兰大一院的第一学术厅里,新员工入院仪式正在进行,全体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院中层、部分老专家、青年医师代表、新员工以及他们的亲友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在经典环节——薪火相传仪式部分,时任院长严祥教授为年轻医者点燃跳动的火种,将这象征生命之火的种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作为161名新员工的代表,王军从院长手中接过火种,将它小心传递。
“以前总觉得医生救死扶伤,是无所不能的。等真正当了医生,特别是当了外科医生以后,你才明白,医学和科学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医学是温暖的。”工作4年,在又一批新员工入职之时,普外四科主治医师王军的手中,仿佛仍然保留着当时莹莹火种的温度,恰如临床工作带给他对生命的全新认知:明亮,温暖,蓬勃,却又脆弱到经不起一次沉重的呼吸。而医者的双手捧着的,是健康所系,是性命相托,是那样一份重如泰山的信任。
2001年,18岁的王军离开故乡甘肃临夏,只身来到省城兰州,成为兰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的一名本科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问道于异乡,一直在读书。”毕业时,王军在学校周边租了房子复习考研,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刻苦努力的复习,让他顺利金榜题名。思付再三,他放弃了在临夏本地医院当一名外科医生的优渥条件,选择继续求学。
2007年9月起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王军形容为“真正的学习才开始。”因面试时外语口语突出,王军受到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院长的青睐,单独询问他是否愿意成为兰州大学何晓东教授的研究生。新兴的学科,兢兢业业的导师,勤勉自律的学生。第一学期,当众多研究生还沉浸考上研究生光环时,王军和同门已经在刻苦努力学习循证医学。研二时,他已经完成了SCI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获得了提前毕业并硕博连读的机会,心无杂念,进一步深造。
博士毕业后,王军得偿夙愿,成为兰大一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实习时在兰大一院,接触了普外一科,耳濡目染曹农主任和普外科精英团队的作风,从此就结下了从事普外科的情节。普外科对我有知遇之恩。”而现任普外四科主任姚南,很早就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姚主任在读研究生和读博时,多次征求我的意见,让我跟他一起从事肛肠外科专业。我俩性格相近,工作作风也都严厉一些,又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性情。人生很长,有人已经给了你指引,那是莫大的荣幸。”进入普外一科后,王军一直跟随姚南主任进行临床工作和学习。
让姚南主任关注到他的,是这位青年医者的勤勉和负责。“实习的时候,知道自己只有理论,分秒必争到临床上弥补缺失,主任不在也去查房、看病人,下班仍在科里学习。”工作后,王军深知自己“三年博士,临床是空白。需要尽快弥补,尽快跟上主任的工作节奏。”姚南主任是医院里公认起早上班的第一人,他的身上有医院老一辈普外科专家精神和工作作风的传承。“姚主任每天上午最晚7点30分,一定在病房开始工作,手术日上午7点30时查房完成。多年来风雨无阻”。“我们排在第一台的手术,8点半必须开刀,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原因在9点以后开台。”王军庆幸自己得遇严师,期待可成为高徒。
为了尽快适应团队,弥补临床经验,王军几乎把家安到了科里,全天候守在临床一线。如今,这依然是他保持不变的习惯。在科里,他每天查房,换药,开医嘱,写病历,与病人及家属谈话沟通。上午7点30分、下午5点30分查房是规定,雷打不动。一年365天,几乎所有的节假日,王军都在科里。“手术之外,病人的其他诊疗包括吃喝拉撒,都是一线医生的责任,要让每个病人都能健康愉快地回家。”
普外四科在独立建科前,作为亚专业治疗组从属于普外一科,包括王军在内仅有3名医师、8张床,但却是科里病人量最大的一组,每年住院患者量达700~800人次,其中结直肠肿瘤患者100人次,100~200的小肛肠(包括痔、肛瘘、阴道三度裂伤等),手术量为350~400台次。2017年6月1日科室独立分科,现有5名医师,25张病床,短短两月来,每月至少90例患者入住,手术量40例以上,在省内同专业名列前茅,成绩骄人。
每个手术日的上午,王军都会和姚南主任一起,早早地进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静静地坐在一旁等候麻醉师做好麻醉工作。如果统计院内和现分级诊疗手术,姚南一年要主刀200例以上的结直肠肿瘤,且手术熟练程度高,干净利落,在省内有口皆碑。王军毫不掩饰自己对主任的尊重和崇敬:“主任心无旁骛,只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当一个好医生,做好每一台手术,治病救人。要学习主任的技术,也要学习他的做人。”
科里肿瘤患者很多,“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我们都遇到过,不光患者个人生理上痛苦,对于整个家庭也是不幸。有几件事情,我们自认为做的还不错,第一,我们永远不会对患者直截了当说病名,科室中的任何人包括实习护士的行为都会提前做约束和培训。第二,姚南主任的性格非常开朗、豁达,查房时更多地以一种诙谐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开开玩笑。不像大多数医生查房时刻板地说着医学术语,姚主任会跟患者开玩笑:“你从哪里来的?噢,你们那里的柿子特别好吃,洋芋也特别沙。”他习惯用调侃的语气,给患者愉快的心情。“姚主任查房,到处是一片笑语。他给这个病人说话,其他病床上的病人也在笑。就医方来说,是对患者给予心理暗示:‘你的状况好着呢,要是奄奄一息的,医生肯定不会跟你开玩笑。’建立在患者恢复良好的大趋势上,这是一种安抚的手段,行之有效。”
但当面对家属时,王军和同事们并不是这样谈笑风生。他会慎重而严肃地进行告知:“家人得了肿瘤,你必须重视。我不论你以前什么身份,农民、老板、官员还是有钱人,手术后必须按期来院化疗、随访。”他解释道:“也许受区域经济限制,患者和家属会有放弃或其他的选择,但是身为医生,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给他们灌输这个思想。”
王军深知,做一名好的外科医生,至少要有10年功底,要有临床长久的积累和磨练。“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一手把手术刀练好,一手去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患者服务。”
身处科室优秀的发展团队,王军对未来规划信心十足,“普外科常见疾病是我们基本的工作,结直肠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不仅要把基础的做好,还要把拳头打硬。因为门诊上挂了肛肠专科这块牌子,患者就会来找我们诊疗,这是基于专业之上的一种信任,是动力,也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