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娟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2/19 10:06:49 人气:243
没见到胡娟娟时,同事这样介绍她——乐观向上、爽利开朗。
此话不假。和胡娟娟约定见面时间的电话接通,说明意图后,那端的人爽快应下“我听您的”。
次日,在14楼护理站等了不多时,走廊那头一个浓眉深眸的身影小跑而来,来不及擦拭额头渗出细密的汗就真诚道歉“对不起,让您久等了”。还没调整好呼吸的她,旋即拉我坐在了办公室,一脸笑颜“您想问什么我就说什么,我听您的”。
可以,这很胡娟娟。
色彩单一的童年
平凉,静宁,不起眼的一处村庄,土路上间或有吆喝牛马的“吁”“驾”,自行车哐当驶过。紧跟其后,扬起的黄土落在路旁两间灰突突的土坯房。
推开房门就是胡娟娟的童年世界,生活没有给她留下过多的选项——母亲因为腰椎、颈椎骨质增生,下不了炕。等她稍微大些,父亲便将母亲与弟弟留给她照顾,自己每天早出晚归贩运蔬菜,忙乎一家四口的生计。
通常,父亲晚上回家会带来锅盔,再给娘仨拌个凉菜。第二天,胡娟娟会生火点灶,做些鸡蛋糊糊就着剩下的锅盔当做在家三人的午饭。
日子长了,躺在炕上的母亲和羸弱的弟弟对着锅盔难以下咽,胡娟娟只盼着自己能快些长大。
靠近灶台是一个1米多高的案板,5岁的一天,胡娟娟脚底下垫块厚板踩着,爬上案板,回想着邻居平日里怎样和面,便也有模有样地忙起来。锅里倒上水,盖上盖,坐到灶膛前开始点火。胡娟娟塞了一把干草到灶膛里,找出火柴,拿出一根,试着划燃了火柴,刚伸进灶膛里,火就熄灭了;又擦一根,火柴还没够着柴草就灭了……终于,柴草点燃了,她抹了一把被烟熏哭流出来的泪水,又继续烧火。
终于,馒头从屉中冒出热气,平日没有烟火气的屋子氤氲着香甜味道。妈妈吃着有些发酸的馒头,看着女儿的花脸蛋儿,泪水和馒头一起吃了下去。那以后,娟娟主动承担了更多家务,照顾母亲起居、喂鸡烧饭、收拾家务,小她一岁的弟弟也学会了喂猪。
在生活中不断成长
困窘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女孩颓丧,反而让她从生活里学到更多。
为了让母亲尽快康复,闲下来的时候,胡娟娟和弟弟会在村医的指导下,用小脚丫在母亲的脊背、腰部轻轻踩下。许是这份孝心的感召,两年后,母亲竟然能下炕活动,身体大为好转。
正是该上学的年纪,胡娟娟终于坐进课堂。每天早上,把面饼揪进开水里,呼噜呼噜地吃下一碗,就背上书包,齐步走般甩着胳膊,沿着土路往学校赶。若是买个新本子,她脸上的笑憋都憋不住。然而,不用再做太多家务的她却闲不住了。她央求父亲周末、假期都带她去集上学着做生意,几年下来,胡娟娟成了市场上的“熟面孔”。
这竟没有影响成绩,她如愿考上了县上一所高中。报名时,高中的老师看到这个市场上的老熟人大吃一惊“这娃娃,居然一直在上学!”
高中时,胡娟娟一直成绩平平。直到临近高三,她突然开了窍——在乡村,命运似乎并不能提供太多选择,考大学是摆脱命运钳制,走出狭小天地去看更广阔世界的唯一通道。
此后的一年,她用功读书,考取了一所师范院校。这个结果,她并不满意,想到母亲和弟弟一直不很健康的身体,20岁的女孩儿坐在黄土包上,内心有个很坚定的声音,学医。她的背后是散落在土崖上的矮房子,和灰中带绿的苍莽大山。
接下来,是一年的复读。2001年,她如愿考上了兰州医学院,并以护理系第二名的成绩入学,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真正开始读医,她才体会了什么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护理系的解剖学只有一个学期的学时,吃透整个内容很费劲。
为了能考个好成绩,那个学期胡娟娟几乎每晚喝咖啡坚持看书到凌晨3、4点,眯上2个小时后,继续去教室抢座位复习。就这样,她的解剖学考取了全级第一。
可功课再吃紧,胡娟娟还是“闲不住”。好运动的她当上了护理系的副书记,经常为系里组织文体活动。让她引以为傲的是2002年全校篮球比赛,护理系三个年级不到150人,临床系五个年级2000人,“这么大的悬殊,护理系赢了比赛。”至于致胜的法宝,是小时候在市场上学到的“互利双赢”原则。“全院比赛时,我组织护理系女生给医学系男生加油,轮到我们的比赛,医学系的男生自然投桃报李。”这样的战术也让护理系拿到乒乓球全院第三的好成绩,她本人也荣获“最佳组织奖”。
3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很快到了毕业季,兰大一院走进学院招聘。轮到胡娟娟进场时,招聘老师们正在交换对上一个应聘者的意见,默默走上台,发现没有人关注到她后,胡娟娟鞠了一躬,停下了自己准备的演讲。几秒种后,招聘台下没了声响,她才重新开场,用粉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台下的老师赞不绝口“这字很漂亮”。
演讲后的胡娟娟等待大家提问,招聘台却未置一词。当时她脑子飞快运转“我表现的是不是太没有特色了?”“该怎么补救?”……
10分钟后答案揭晓。她,被录用了。
没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入院转科的一年,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忙碌。
这一年,她先后去了手术室、急诊、普外、心外监护室,穿破了3双护士鞋。
这一年,她参与了全院第二例肝移植病人的护理,长达3个月的时间,体会了“靠眼、靠脚、多跑、多学”的意义。
也在这一年,她第一次值夜班,遇到了因车祸受伤的7岁男孩。孩子头肿如盆,头皮被扒了下来,十分惨烈。当晚医院恰有收治了很多危重病人,孩子没有配上呼吸机,胡娟娟就一直捏球囊,将近2小时后,呼吸机才调配过来。然而,孩子还是因为伤势过重离世。事后,她得知,出事的是一家三口。晚饭后,父亲骑摩托,孩子站在脚踏板上,遭遇车祸后,父亲骨折,母亲肾破裂,治疗时两口子一直在问孩子的状况。没有人忍心告诉他们实情,实在绕不过就说“孩子没问题”,直至俩人出院……
生命逝去的猝不及防,就这样一下撕裂在眼前。
“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吗?还有什么比我的工作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那一刻,她长大了。
一年后定科,胡娟娟先去了普外二科,半年后随着新外科楼的启用,神经外科从普外二科剥离,她随之分配至神经外科。
与其他科室相比较,神经外科显得特殊。这里的病人瘫、傻居多,危重不少。在这儿做护士,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不怕脏,清理大小便、吸痰是常有的事情。患者呼吸道梗阻,需要马上吸痰、气管切开、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心跳骤停,要马上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一侧瞳孔散大,做好术前各种准备,行开颅血肿清除引流减压术……类似紧张的抢救场面,经常上演。
术后病人的专业护理任务繁重,病人的导管多,营养输送的胃管、尿液引流的尿管、脑室外引流管、腰大椎引流管……这些导管维护着病人的生命,需要定时观察各条导管情况,保持通畅、不脱管。
因为病区长期有卧床的病人,基础护理任务量相对更大。口腔护理、会阴冲洗、膀胱冲洗、擦洗、翻身拍背、更换卧床病人床单、处理大小便、喂饭打水、防褥疮,每一项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有时给病人翻身,一低下头,病人一口痰就吐到了脸上,因为病人的行动都不受控制,护士们只能随便清理一下,赶紧先照顾病人,这都是常事。
胡娟娟还记得一位重度脑外伤病人,又高又胖。遇车祸头部受伤后,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表现狂躁,乱打乱叫。准备术前抽血时,谁都没法让他安静配合。定了定神,胡娟娟安排几名病人家属牢牢压住病人左侧身体,自己跪在病人右侧的床上用膝盖压住他的胳膊总算顺利抽了血。
病人教会我们的更多
医学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患者的很多苦痛,医护爱莫能助,有些疾病就是无法治愈,只能去安慰,去鼓励他们学习同疾病“和平共处”。然而,胡娟娟觉得,病人教会她的更多。那些留给她感动的患者,他们的微笑、肯定,慢慢地让她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2008年,一对60岁的老夫妇抱着收养的5岁女童前来就医,三个人的衣服破旧但干净。孩子脊膜膨出近排球大小,且不断渗液,孩子不能平躺,无法端坐,爷爷专门为孩子坐了个能避让膨出物的小推车。那一瞬间,谁都看出老人心底的柔软。
不久后,科室自发为孩子募捐,也带动了同病区的病友和一些爱心人士为孩子送来了不多的善款。待孩子出院时,老人的举动,却让每个人红了眼眶——他打开工工整整记下每笔捐款的纸页,拿出没有用完的两百元募捐款硬是让大家收下……
有关医患关系曾有“三个层次”的说法。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治疗,你有症状,我对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除了对症处理之外我会给你一些专业性的科普;第三个层次是除了治疗除了宣教指导外,医患双方成为朋友。
从这个意义上看,弟弟王钢就是胡娟娟最大的收获。14岁正是一个男孩子好斗逞强的年纪,眉目清秀的男孩王钢和同学打架致脑出血,左侧颅骨全部摘取。第一次照镜子,看见自己的脑袋塌陷了一块,男孩情绪崩溃,嚎啕大哭。胡娟娟赶忙安慰“不要紧,3个月后就能修补,一定很帅。”她发现王钢对自己口袋上別着的一块带弹簧的表很有兴趣,就哄他“你乖乖扎针,就给你玩。”
住院3个月后,王钢成了胡娟娟的弟弟。在她的鼓励下,几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现在已经是名摄影师的王钢,还时常央求胡娟娟“姐姐,帮我介绍个女朋友。”
在学习中继续前行
2010年胡娟娟前往北大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她拿着本子向所有人问问题,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能学习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她的眼界,在理论知识得到系统性提高。
学习回来,她被医院抽调参加全省护理技能大赛,是6名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胡娟娟的护理技能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但记忆力却是她的短板,在院内考核参赛队员中,她的成绩最差。认清自己的不足,而后迎头赶上。在正式比赛前那段时间,胡娟娟沉着应战:拿着理论基础的资料,走路背、乘车背。大赛中,她的理论、技能、团队都拿到全省第一。
这段经历也让她沉淀了不少。2013年8月她参加全院护士长竞聘,10月正式走上神经外科副护士长的岗位。
神经外科是危重病多、护理工作量大的病区,在压力面前,她带领科室姐妹们一起埋头苦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从最基本的“三基”训练做起,苦练基本功,每一项护理操作要求认真到位;制定专科护理健康教育计划,调整各班工作职责,修订护理风险紧急预案,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班班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医学永远都有学不完的东西,做护士也一样。医生的水平比较高,为了跟医生配合默契,我们的水平也必须提高,那就必须学习。”胡娟娟说,如今,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4次,护理3次,与科室医生共同学习业务1次,每两周一次的护理队伍学习雷打不动。不久前,护理团队品管圈刚刚拟定了“提高脑出血患者功能训练的掌握度”题目,邀请神经外科、康复科医生共同参与支持,目前正在资料收集阶段,预计2017年1月结题。
2015年,泌尿科从神经外科剥离,护理团队再次接手骨科22张病床,至此,胡娟娟手下共管理52张病床。护理队伍年轻人多,二胎放开后,4个姐妹奔上新妈妈的道路,人员少的问题凸显,但科里的姐妹们少有怨言。
胡娟娟经常告诉自己,不仅要爱护病人,也要爱护护士。只有愉悦的护士才能护理出满意的病人。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是她的工作任务之一。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她也调整保证护士一年一次外出旅游。并从今年起,外派人员进修学习,开阔眼界。
时常看到她和护士谈笑风生,熟人向她打趣:“你不像个当领导的。”可她说,“她们都是我的妹妹”。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大概是胡娟娟回答的另一种解读。
十一小长假临近,但对于胡娟娟来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过节对我来说,没啥不一样,护士们对节假日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
唯一看得出她“母亲”角色的时候,是每天5点半,会下班接女儿。每天从幼儿园接女儿后,她亲自烧晚饭,陪孩子吃饭、做作业,照顾她上床睡觉。她罗列了自己的日历表,那些不能工作的时间,理由几乎都是孩子,除此之外,她在医院冲锋陷阵。
“其实,有时候想想当护士确实挺苦的,但还是喜欢这个工作,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每次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就相当于把一条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胡娟娟无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