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余柳霖:新年任务单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2/4 9:16:29 人气:235

——记心血管外科副护士长余柳霖

余柳霖从16年前懵懵懂懂的护校中专毕业生成长为兰大一院心血管外科副护士长,她将此归结为“幸运”、“误打误撞”。细细听了她的故事,才发现她实在是过谦了。她的成长经历更似一部逆袭的“励志大片”。

新年伊始,她的计划书上已经列出了长长的任务单,她一直在路上。

起初的懵懂

15岁时,少有人对未来抱有明确的期许,余柳霖也不例外。那年,她刚刚中考结束,已经当老师的哥哥翻看着她的成绩单——偏科太严重,英语不错,至于数学么……

考虑了一天后,哥哥为她填报了甘肃省卫生学校“英语护理”专业。说实话,卫校出来干什么?余柳霖的脑袋中空空如也,之所以同意填报全是冲着“英语”两个字去的。

一入校领到了教材的她大吃一惊—— 英语护理是四年制的,英语书与专业书一样厚! 而她们英语学习的起点是从大学英语开始。同班同学们无一不带耳机每天不停听磁带,公用英语词汇、专业医学词汇量大自不待言,更让人倍感压力的是班上的学生都是各县考试成绩的前几名同学,稍稍懈怠就会掉队。

一路咬牙坚持,“幸运”眷顾了她。临近毕业前,她与全国同届79名学生作为全国卫校首批英语专业中专实习生前往北京实习。她在北大人民医院轮转学习8个月后顺利毕业并被分配至兰大一院。

无知者无畏

初到医院转科时她去了脑外科,被安排特护一位脑出血的病人。此时科室刚引进了一台国外的静脉输液泵,便用在了这位危重病人身上。结果使用时间不长,输液泵便开始报警。输液泵的说明书是全英文的,当班的护士不懂英语,紧张得面面相觑、手足无措。

恰逢刚接班的点,赶来的余柳霖急忙上前说:“我试试。”对照说明书一调试,输液泵很快正常工作起来。眼见一场危机瞬时化解,带教护士老师不住夸奖她。她脸一红,连忙摆手,“这多亏了我在北京实习过,因为我在那见过、用过这种设备”。话虽如此,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还是被病人家属视为病人护理的主心骨,此后病人一遇到问题就会找她,对她非常依赖。

而这也让她首次萌生了一种职业的自豪感。以前对护理专业不是很喜欢,那一刻才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 今天回头看,我觉得无知者无畏。”余柳霖说,有的时候需要冒险精神,想太多,权衡利弊太多,反而不会去做了。

转科初期特别顺利,余柳霖以为护理工作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和风细雨,回过头来看,她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判。

谁的成长都是跌跌撞撞。轮到去干部病房特护,她才第一次知

道“护理”的意义。她看护的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因肺炎住在了这里。临出院的前一晚,余柳霖与病人的两个陪员一同看护,万万没想到睡得好好的老人竟半夜从床边溜了下去。

靠在床边的余柳霖正在打盹,一发现老人往下跌落马上伸手去拦挡,还是没能来得及。老奶奶的头部被氧气筒支架磕了一下。

闻讯赶来的张彩云护士长(时任干部病房护士长)看到她眼睛都冒着火,厉声低语:“值班室等我”,自知犯了大错的余柳霖哇哇大哭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回到值班室的护士长只说了一句:“处理完了,回去吧。”没有受到批评,但自己心里难过极了。

事后,她得知老奶奶拍了片,没有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但自此以后她时刻提醒自己,“病人无论病情轻重,无论白天黑夜,都需要尽心守护。”

高压练就本领

一年的轮转很快过去了,余柳霖被定岗至心血管外科ICU。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在ICU最能体现这点。

一个患者在前一秒生命体征还比较平稳,而下一秒生命体征就开始有了变化。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护士时刻都要保持清楚的头脑、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了解各种仪器的性能。比如,不仅要会操作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微量泵;还要会看心电图、呼吸

机的参数、血流动力学的参数,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定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尿量的变化;会维护设备,及时进行

故障的排除……

她还记得第一次进ICU的情景:一眼望去,各种抢救设备、监测仪器、电线、导管及显示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一顶顶燕尾帽在白昼般的监护室穿梭,医护人员运用各种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和严密监护,及时捕捉和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这里是24小时无陪护,病人的治疗、护理以及吃喝拉撒等一切事物都归护士管,最重要的是,不但要“管”,还要“管好”。可以说,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预见性,就不是一名合格的ICU护士。

对于这里工作的每个护士来说,面对突然发生的问题都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平稳且积极应对各种问题。那时ICU一共12名护士,刚去时带教老师一直在身旁帮忙,这给余柳霖吃了“定心丸”。纵使遇到了抢救病人的状况,年轻的她心里并不慌张。

在这里,余柳霖练就了一个本领——吃饭只用10分钟。因为随时接病人不免饿肚子,全天只吃过一顿早饭坚持到下晚班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大家胃都不好,长时间站立让她经常感到后背酸痛,每次巡视后她都会坐下来,捏一捏脖子。颈椎病、腰间盘突出,很多姐妹们都有。

熬夜加班对她来说已经适应了,有的时候突然有危重患者到来,一来还是一批,最吓人。

摔打与磨练中成长

ICU中险情迭出。心跳骤停常见,医护小组心肺复苏(CPR)抢救是常有的事儿。印象最深的一次,余柳霖的夜班上7个病人,4个带呼吸机,临近早上7点多全院突然停电。一停电,呼吸机全都“死机”。紧要关头,轮值上夜班的人全都守在病人身边轮流捏“ 皮球”——用手动呼吸机为病人输送新鲜的氧气。这种“皮球”捏起来特别费劲,一个人用单手捏几分钟就觉得手不是自己的了。手指捏酸了,汗透衣背了,可大家只有一个念头:生命重于一切,电力恢复之前,谁也不能下线。

幸亏上白班的同事和病房护士陆续赶到,大家轮换着捏,足足半个小时后,供电恢复。几年的摔打与磨练让她成长为一名科室的护理骨干。2004年,科室准备派她前往北京进修。申请进修的材料递到了护理部却被张彩云主任挡下了,“啥都没学会,去干啥?”原来,跌落老奶奶的事故早在主任脑子里“备了案”。

还是护士长和主任软磨硬泡,为她说尽了好话“正因为不会,才该让她去看看,给新人一个机会吧。”

就这样,余柳霖在“幸运”中来到了北京阜外医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监护室护理专科进修。彼时,医院的小儿监护室条件尚不成熟,硬件缺失,不能达到层流水平,护理一个小儿患者往往需要动用很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个平台上,她系统学习了小儿、成人监护室的护理操作技能,为今后医院新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学习始终贯穿着余柳霖的工作。2008年,她再次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学习。这让她意识到护士要出去看看,这对人的眼界和专业提升有很大益处。她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虽然来自西北,有的护理工作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但不能妄自菲薄,因为甘肃人更甘于吃苦也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她回来以后便更愿意琢磨科室的工作,常常与主任探讨“我们是否能做类似的改进?”……

不知不觉,她成长了,即使今日双腿沉重如铅,明日依然笑傲江湖。一年年的带教中,那一声声“老师”,把她叫得端庄起来,她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话再不能冲口而出;那一声称呼,把她叫得无私起来,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经验向年轻人们一遍遍认真讲解。

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环境

2010年全院开始新一轮的竞聘,余柳霖在ICU当小组长一段时间了加之带教多年有了一定的积累,她希望自己能换一个台阶、换个角度挑战自己。

得知了她的想法,主任说:“做护士与做护士长可不一样,我观望”。至于不被看好的原因么,主任直言不讳:“你脾气太火爆”。偏偏余柳霖不以为意,“没关系,这事行就行,不行就接着回来

干活”。

张榜公示的那天,余柳霖欣喜地发现自己榜上有名。她想,毕竟在一个业务单位,若工作不过硬,其他都是空谈。这可能是大家选我这个直脾气的原因吧。

2011年,余柳霖正式上岗成为心外科病区副护士长。从ICU工作过的她是“技术控”,看到病区护士有时候因为工作量大而疏忽了护理质量,总觉得如鲠在喉。

管理工作究竟怎么改进?不能纸上谈兵。这期间,在老护士长带领下,在与病区护士沟通后,她干脆亲自上阵把临床所有的班次上了一遍,熟悉了病区护理工作的流程。

经过摸索、了解与适应,她渐渐融入了这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环境。怀着那份炽热的初心和热忱,以一名管理者的身份,她将多年工作经验和理念带到了病区。

摸索与发展

正式接手病区管理工作后,她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排班制度。原来夜班由一名护士与一名备班人员组成,所谓的备班人员就是晚间在

值班室休息,当夜班护士遇到问题时再上阵处理。可余柳霖考虑,心外科病人的病情变化快,一名夜班护士很可能顾及不到,而备班人员一夜的待命状态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休息。

在此期间,科室恰又发生了一天夜里两名病人需要抢救的突发状况,于是她索性将夜班改为两名护士一组,一老一小配合值守,遇到轮休时就彻底放松休息。

她常常对护士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力,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干什么,救护什么样的危重病人”。

没过多久,她摸索出了科室择期手术病人的住院规律:盛夏时病房空,过年前等床的病人排起长队。她说:“我感觉我们就像荷枪实弹的士兵,随时等待着冲锋,所以真的要保存体力。”针对入住病员的情况,她及时调整了护士休假的时间段,遇到入院病人少的季节鼓

励科室人员带薪休假,劳逸结合;在科室繁忙的时候则要求大家不讲条件坚守岗位。起初有人嘟囔“这样的做法不近人情”,随着制度的执行,大家发现在天气好的月份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于是错峰休假逐渐得到了科室姐妹的认可。

一定要出去,出去就会有收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余柳霖总鼓励科室的护士不断进步“学业务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思维。”医疗技术迅猛发展也为科室护士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4年中,她先后派出3名护士前往北大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结合临床实践创造护理小发明者不在少数;更有佼佼者,结合护理实际问题,做课题、搞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相比前辈,新一代的护士知识储备更先进、眼界更开阔。

如今的科室有21名护理人员,余柳霖将工作的中心确定为“抓业务”。与此同时,她意识到病人配合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科室收治的很多病人来自农村,宣教工作开展起来很不容易。很多护士苦恼不已,她们反映病人“说十遍,听不懂,怎么办?”认真考虑过后,护理站做起了专门的纸质宣教展板,以图文方式解说着宣教的内容。

一直在路上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奉献的青春才能永葆魅力。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护士成长为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每天用微笑迎接每一个病人,在琐碎与平凡中收获人生的价值,让青春在守护生命中闪光,余柳霖就这样一路执着地走来……

笃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她,认识到梯队建设的重要,着意分配给老中青护士不同的任务目标。特别是引导年资高的护士参与管理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很好的传帮带效果。大家有了劲头,工作效率提高不少,可余柳霖仍不满足。

“我们的加床病人太多,不少都是自带被褥、脸盆住院,病房显得凌乱,不利于管理,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临床的标准床护比是1:0.4,可是我算过,我们科室即使配到1:0.8都还不够”;“现在护士晋升都需要文凭提升,继续教育对护士的压力很大。人的时间有限,我们的护士太辛苦,很多工作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改变”……

一说起科室面临的挑战,余柳霖的语速不自觉地快了很多。她仍在探索改进的空间,在她看来若能推行“医护一体化查房”将有利于

病患的治疗;着手解决科室退药率高的现状,也是她考虑的方向……

当问起新年有啥心愿时,她顿了顿说,希望科室姐妹都身体健康。身为护士,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守护他人健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余柳霖的新年计划已经列出了长长的任务单,她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