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闻喧享静 静水流深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1/25 8:30:26 人气:238
——记特需内科主任王琳
毫不夸张地说,王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不止10岁,兼之细声慢语、举止轻柔,不由想到“相由心生”这话绝非凭空而来。
“我太普通了”,兰州生、兰州长、又在兰州工作了20多年的王琳觉得自己的人生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实在没什么可写的。”
可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怎么可能是白纸一张?不过有人是泼墨山水,活得恣意洒脱;有人是工笔花鸟、活得精巧雅致;王琳呢,是淡雅水彩,如涓涓溪流,平静、平缓、平顺,却从未放弃过对自我的要求。
在医院长大,在医院工作,这样单调而又纯粹的人生,没有惊涛骇浪,却也静水流深。
初为医者
王琳的父亲对医学情有独钟,可惜最终学了工科,于是找了个学医的妻子;王琳的母亲是省中医院的大夫,因此她从小在医院大院里长大。
那时的医患关系似乎比今天要亲密些,母亲和病人相处甚好,王琳记得“妈妈常把病人带回家”。当时,省中医院有许多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支援大西北建设的老专家,王琳年龄虽小,却对这些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世印象深刻,“从没见他们对任何人凶过”,对病人和风细雨,对工作严谨细致,这些涵养、医术俱佳的专家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高洁品质,对王琳此后做人做事的影响都很大。
按理说,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喜欢医学是不言而喻的,可是王琳对医学却亲近不起来。文弱的小姑娘,曾经被淘气一点的大孩子带着去偷偷看解剖尸体什么的,吓得心神俱乱,脑海里又联想到太平间里的诡异事件啊,一双绣花鞋啊什么的,想想都怕,实在对医院喜欢不起来。
1986年,王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那有医学情结的父亲坚持让她报考医学院,家人又觉得女孩嘛,不要离家太远,最好还是留在兰州。这样一来,对王琳而言,全国那么多的高校几乎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项。王琳乖巧听话,不忍违背父亲意愿,委委屈屈地报考了兰州医学院,并如父亲所愿一考即中。
虽然不是那么情愿,但还是认认真真地学了5年,199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入职不久,国庆节值班时,一位病人突然死亡。看着一个大活人在自己眼跟前从生到死,年轻的王琳觉得非常恐惧,心里忍不住抱
怨父亲,“看你给我选的好专业!”
人生路长啊,一个又一个日子,一位又一位病人,心里那些怨言,渐渐地不知去了哪里。投入了漫长岁月和无限情感的职业,却慢慢成了心底无怨无悔的爱。
生命之重
2004年,王琳调到兰大一院工作,换了单位,没换科室,依旧是干部病房。
打交道最多的,还是老人。
有的人在王琳这里看病,从五六十岁一直看到七八十岁,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与衰老。王琳换了医院,病人也跟着换医院。老年病反反复复,医院里出出进进,住院出院成了家常便饭。“有的一年住七八次,有的一年住十几次,有的老人在这里走到人生终点。”时间
长了,大夫和病人彼此相熟,医患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医患关系,掺杂了太多情感因素,到最后,病人和家属对医生非常信任和依赖,很多老人把医生当精神寄托。被这样信任着托付生死,王琳感觉到压力有些大。
当了二十几年医生,王琳对生死非但没有麻木,反而更为敏感。就在最近,有位病人刚刚离去,明知生命有限,人力不能回天,但王琳的心里还是很难过。也许是因为年龄渐长,对生命的流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王琳的伤感与日俱深。生命在流逝,从不停歇,虽从事着挽留生命的职业,可是我到底能做到什么?“这还麻烦了,以后怎么面对生老病死?理智上再明白,也无济于事。”
治病不治命,治病要知命,对于医者来说,“死亡”是必须面对的。如何面对死亡?这是对于医者的要求之一。每一个人也许只需面对自己的死亡,对于自己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珍惜呵护的。而对于一名医者,有时却必须承担挽救他人生命的责任。这对大多数人来讲,应该说是沉重的,甚至是不堪其重的。但是若想达到挽回生命的目的,有时又必须是举重若轻的。
王琳虽已届知天命之年,看淡生死,仍需时日。毕竟这已超
出医学范畴,进入哲学领域。
新的角色
在家时,听父母的话;上学时,听老师的话;好孩子、好学生、一路顺风顺水,顺顺利利参加工作,“很快上手,工作中也觉得得心应手,同事病人都认可。”工作了,就听领导的话,王琳说自己从来都是一个好管理的员工“不让病人投诉,不给主任添麻烦”。她也从不给自己强加目标,只想着一辈子当好大夫就可以了。
这样一个从不主动出击的人,还是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成立一个新科室。”王琳坦称自己从小就比较“懒”,份内事会做好,但决不愿抛头露面,站到人前接受“检阅”。可是,又从小就是个服从命令的人啊!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王琳觉
得无法拒绝领导的“厚爱”。
2016年1月6日,在医院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帮助下,特需内科开科运行。
一心只想做好大夫的王琳有了新角色:特需内科主任,除了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她还必须承担起一个科室的管理职责。作为一个管理者,王琳必须主动去做事,“突然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订制度、列计划、主动与同事沟通、解决各种管理难题,一个温温柔柔的女医生开始管人管事了,遇到的诸多非医学疑难杂症,都需一一去化解。
特需内科有17张床位,4名医生,8名护士,是一个崭新的团队。年轻人多,医生缺,护士也缺,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除积极参加院内讲课外,定期举行科内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的发展动态,常规诊疗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的再重温,科室业务学习、科室小讲座不间断举行,全员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王琳常常告诫科里的年轻人,有的老病号比年轻大夫知道得都多,糖尿病、高血压在身几十年,人家天天都研究这些专业知识。有人把自己的病情用各种软件制成图表甚至曲线图,要多专业有多专业,怎么饮食、怎么运动、怎么监管,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自己。如果病人拿自己知道的考大夫,说不定真考住你。如果你给出的答
案与他想象中的标准答案有差别,就会失去对大夫的信任。
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是王琳一再强调的管理观念,特需内科运行一年来,认真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依法行医,规范管理,让质量意识渗透到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防微杜渐,把医疗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医患关系是社会问题,社会戾气助推医患关系紧张,特需内科虽新,也同样面对。王琳和同事们也时常感到危险就在身边,对有些患者需小心翼翼,不能招惹,矛盾一旦激发,似乎并没有保护自己的措施。
不过王琳相信,“真正难缠的病人不多,主要的是怎样去做。”防患于未燃是最佳对策。王琳强调,首先要端正服务态度,做好沟通工作,及时了解患者对诊疗工作意见及患者治疗后反应,使治疗方案不断优化,同时强化职业教育,开展诚信服务,廉洁行医,认真履行
行风建设,服务承诺;还应团结协作,共同奋进,开展锐意进取,奉献爱心活动,倡导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营造和谐病区,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与好评。其次,对患者的治疗力争完备,除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得到规范治疗外,把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工作做精做细,让每位来诊患者得到不是一次诊疗服务,而是结交一生共同捍卫健康的朋友。科室质量管理工作日常化,强化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对医疗文件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做到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医疗风
险降到最低。
由于科室成立不久,特需内科缺医生、也缺护士。能够上门诊的两名医生,去年一年门诊量是4000多例,有时上便民门诊一天能看300多人,有时24小时值完班,恰好又赶上门诊,医院真就成了家。
由于科室人员严重不足,工作节奏必然紧张,这一年,特需内科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休假,每个人都那么努力,自觉加班。有个护士怀孕了,也视加班为正常。一日按点下了班,婆婆见了很是奇怪:“你今天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是护士长让你先回来吗?”王琳听说这事,
深感内疚。但好在最近医院正在招人,等到这些新生力量到了,特需内科的人员紧张问题应该会缓解许多。
你看,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明天一定会更好。
前进的人生
人的一生,常有“欲射一马,误中一獐”之感,你所想要的和你所得到的,总有一定差距。
王琳的成长经历很简单,小学一个老师,中学一个老师,上班一个科室工作二十几年,直到一年前到了特需内科,才算打破了这种平稳。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是同一个老师,这位老师的授业解惑之道传统而又严谨,不仅教书,还教做人,注重用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王琳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时就已养成规矩。”这位对学生严厉又慈爱的好老师,一手带着王琳从
初一到高三。一个人一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王琳深受这位老师的影响。时至今日,同学们还会常常相约去看望已是80高龄的中学老师。令老人家欣慰的是,这帮孩子,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没一个人把路走歪了。
就是这位教书育人极为负责的老师,当年曾建议王琳选择教师职业。觉得王琳性格温和、心态平和、做事认真、认准了一件事脚踏实地就去做,很少有什么能诱惑到她,去教书育人再合适不过。王琳也觉得老师的建议很适合自己,可是,生活总是有那么多不如人意。王琳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医生。可正是因为生活不尽如人意,才会有巨大魔力吧。
王琳当医生,转眼26年,漫长的时光,足以让她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就自己所学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开心呢。”
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
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有时候,忍不住想,年龄不一定是坏事,它让人知进退、它让人知取舍,它让人内心通透却又渐沉静。
时如流水,不舍昼夜。转眼,王琳的女儿即将面临高考。与当年自己的想法恰恰相反,女儿想学医,女儿和妈妈小时候一样,对医院很熟悉,女儿觉得医生是一个特别有成就感的职业。
王琳和爱人明确表示不干涉女儿的选择,但心底深处,不希望女儿学医,“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如果碰到一次恶性医患事件,可能会影响一生。”
那么,王琳这个当妈的,希望儿女以后做什么呢?“当个老师多好,她语文好,又喜欢传统文化的东西,当个语文老师多好啊!”为此,王琳不止一次地暗示女儿,希望能因此影响女儿的选择。
哈!人生啊,就是不断地旋转上升,看似是不断的重复,实则在不断地前进。
天蓝水静,静水流深,且享受这不尽如人意,又一切刚刚好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