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陈雁飞:小专业里大作为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1/7 14:48:54 人气:274

从最初没有专业、什么病都看的普内科医生,到专攻“不死的癌症”风湿病,陈雁飞走过了22年。22年来,凭借扎实的功底,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陈雁飞带领风湿免疫科团队,与患者肩并肩,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战胜了一个个病魔。目前,风湿免疫科全年门诊量6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数500余人次,治愈好转率98%以上,在业内占据一席之地,也得到广大风湿病患者的普遍好评。

从遵命学医到爱上医学

“最初报考医学院,其实是父母的决定,自己并不了解也谈不上喜欢。”陈雁飞坦言。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陈雁飞没有过多考虑,遵从父母愿望报考了兰州医学院。本科学习过程辛苦忙碌,喜欢挑战的陈雁飞没有因此退缩,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

1995年毕业后,陈雁飞分配到张掖市人民医院工作。那时,在市一级医院,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还不多见。陈雁飞一上班就被派到急诊科值班。“刚上班时,经常会被人误以为是学生,病人和家属都不敢相信,一个小丫头能看病吗?”陈雁飞回忆,在基层工作的两年时间特别锻炼人,急诊科工作了半年后,她开始转科,消化、血液、内科等科室轮转,学了不少知识,也长了不少见识。

1997年,陈雁飞调到兰大一院,当时正好普内科人手不够,于是,她就进了普内科。

普内科是个小科室,只有不到10张床,看的病很杂,别的科诊断不明确的,就来看普内科了。在普内科工作几年后,陈雁飞感觉很茫然,不知今后该往哪里发展。

这样没专业、没方向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2001年,陈雁飞考取了兰州医学院研究生,师从知名专家汤旭磊,选择内分泌专业,开始了二次读书、学习的生活。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2004年,陈雁飞完成研究生学习,回到兰大一院,面临又一次选择。当时普内科的老主任动员陈雁飞回来,因为当时风湿免疫科已经从普内科分离出来,单独建科,科里人员紧缺,老主任希望陈雁飞回来挑大梁。

“当初考研就是为了换科室,3年读完再回去,自己图的是什么呢?”起初,陈雁飞很犹豫,回去似乎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风湿免疫是内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我国内科学中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学科,上世纪80年代才在国内正式提出。当时,省内成立风湿科的医院屈指可数,从事风湿病学的医生也没有几个。兰大一院虽然与全国同步设立了风湿免疫科,但与普外、大内等强势学科相比,风湿免疫科在院内是小科室,医生少,床位少,病人也不多。

风湿科治疗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这些都是疑难杂症,是别的科室治不了的病。从事风湿病学的医生少,治疗的疾病疑难颇具挑战性,这对喜欢钻研探索的陈雁飞来说很有吸引力,经过

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陈雁飞决定去风湿科,以后专攻风湿免疫医学领域。

小专业里大作为

四个医生,几张病床,每次门诊都没几个病人,2004年,陈雁飞刚到风湿免疫科时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

由于风湿科是个年轻的学科,开设风湿病学的院校也没几所,科里的几个医生包括陈雁飞在内,都不是风湿专业的,大家都需要从头学起。

风湿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如皮肤、关节、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病种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及治疗均有很大难度,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提高自身能力,陈雁飞在临床诊疗之余,不断看书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掌握风湿病学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

甘肃不少地区位于高寒阴湿地带,人口密度大,群众生活条件艰苦,各类风湿病高发。在接诊过程中,陈雁飞发现,前来就诊的病人中有不少都曾多次就医、多次误诊,反复治疗无效后,才辗转找到这里,而此时,不少病人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关节肿胀变形,有的已经致残。即便确诊的病人中,也有很多治疗不规范,用药不合理,导致见效慢,病人病情反复。

近年来,随着全民医保的不断完善,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全面推进,作为三甲医院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明确——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风湿科收治的疑难重症病例也越来越多。

“作为三甲医院,是风湿科的病人,无论病情多么危重复杂,我们都不能推,必须收治。”陈雁飞担任科室主任后,再次明确了这项要求,并且告诉大家,今后,收治疑难重症患者将成为常态。作为医生,只有不断提高诊疗能力,才能适应,也必须适应这样的形势。

提高诊疗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唯有不断的学习。陈雁飞从自己做起,不断钻研学习专业知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常见风湿病,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疾病的临床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她还积极为科室医护人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争取外出进修学习机会,派出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增加见识。科室每周一次的小讲课雷打不动,每次确定一个主讲人员,每个医生包括护士都要参与进来,自己做课件,查资料。

为了让更多的临床医生了解认识风湿病,遇到全院交流讲座的机会,陈雁飞都主动申请,讲解风湿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理,请求各科医生遇到病因不明、病情复杂、难以确诊的患者,就想起风湿科,请风湿科的医生来会诊。

随着一次次会诊、转诊的成功见效,一个个好转治愈病人的口口相传,陈雁飞的名气越来越大,兰大一院风湿免疫科的名头也越来越响,每天院内外申请会诊的病例看都看不过来。

如今,风湿免疫科不仅承担省内临床风湿病专科和普内进修医生培训任务,而且担负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继续教育本科内科学风湿病及诊断学课程,同时承担了兰州大学本科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2015年,国家全面实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政策后,科室承担的带教任务更重了,风湿免疫科是规培生必转的科室之一,每期规培生都要在这里学习两个月时间。

为了让这些学生学到更多东西,每次的小讲课,陈雁飞要求规培生也要参与主讲,每次的疑难病例都要参与发言。不少规培生在这里学习完之后感慨,本来觉得当医生挺简单的,检查诊断,下方开药,到了风湿科才发现,原来有些病这么麻烦,两个月下来,虽然学了不少东西,但感觉不会、不懂的也更多了。也有不少规培生就如当年的陈雁飞一样,由此激发了学习、探索的热情,确立了今后专攻风湿病学的方向。

近年来,科室成功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派出多名医生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在业内的学术地位越来越高。

沟通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西方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道出了医学的本质,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医学是人学。这句名言在风湿免疫科尤为贴切。

风湿免疫疾病的特性决定了治疗的长期性,药物起效慢,疾病病程长,身体恢复久。医生在每个病人诊治时制定的治疗方案往往要考虑的是病人3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病人的配合,最直接的就是及时的复诊、定期的面对面沟通。

激素、免疫抑制剂是风湿科医生治病最重要的武器,然而很多患者对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用药存在错误认识,闻之色变,拒绝使用,有的甚至听信偏方秘方四处求医,耽误治疗,最后导致关节畸形,甚至肾功能衰竭才来就医。

还有一些人吃了一段时间药,觉得病情好多了,就不来看病了,也不吃药了,导致病情复发;有些人吃了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药,觉得症状没有好,怀疑医生开的药方不对,就到别的医生那里去看了,还有人觉得西医治不好,就试试中医,在不同的医生之间奔来走去,结果病情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有的反而更加严重了。

这样的患者,在风湿免疫科极为常见,给医生正常治疗带来了很大困扰。如何解决?陈雁飞有自己的见解——沟通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陈雁飞每周一三五早上上门诊,下午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转病房”。“查房虽然看的是病人,但查的过程更多的是给带教的医生说的,查房的过程就是一次讲课。转病房则专门是针对病人的,更多的是听听病人的诉说。”陈雁飞解释,在转病房的过程中,她会认真倾听,了解情况,指导用药,也会跟家属聊聊。有时,即便没什么可说

的,让病人看到主任来了,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激素、免疫制剂是风湿科医生的两把剑,用不好会伤害病人,如果不用又控制不住病情。”陈雁飞介绍,所以专科医生使用激素时,会密切观察病情,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及时开始减少或者停用激素。同时,医生在用药期间常常会配合补钙、护胃等治疗,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副作用。

由于治疗风湿病的大多数药物均需要3个月才能起效,同时,药物调整的效果也需要时间,不少风湿病需要终身服药,如果不将自身免疫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的道理讲清楚的话,病人很难主动配合,而如果病人不主动配合的话,本来能够治好的病也变得难治了。

因此,对每一位病人,陈雁飞都会耐心讲解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并交代清楚用药后会出现的副作用,让病人既能做好心理准备,也能看到预期效果。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不听话、不配合的病人和家属。陈雁飞举例,曾经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因患风湿病来找她治疗,第一次治疗结束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时,陈雁飞嘱告她的母亲,不要擅自停药、减药,要定期来复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小姑娘再次住院,来时胳膊都抬不起来了,陈雁飞很奇怪,如果规范用药的话,病情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一问才知道,原来家人怕西药和激素副作用太大,出院后就四处打听,结果经人介绍,找到一位蒙医,开了很多蒙药,之后就开始服用蒙药,把陈雁飞开的药全停了,结果没几个月时间,孩子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还开始迅速恶化,再次入院时,关节已经开始变形。

陈雁飞当时就急眼了,她把女孩的母亲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顿训:“你这个当妈的也太不负责任了,你知道给孩子吃的蒙药里都有什么成份吗?擅自停药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危害,你知道吗?孩子一旦致残了就好不了了,到时候你找谁去?”

随后,陈雁飞又耐心地给这位母亲上了一堂课,让她明白药物副作用与停药相比,危害要小得多,中药也好,蒙药也罢,只要是正规渠道、正规医生开的,也不是不能吃,但一定不能自己停用治疗风湿的药,要配合起来吃,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有时候遇到糊涂不明事理的病人或家属,就得板下脸来批评,通常大家都会接受,因为都能明白医生也是为他们好。”陈雁飞解释。

陈雁飞的儿子打小看妈妈那么辛苦忙碌,高考时坚决不学医,报考了自己喜欢的历史专业。对此,陈雁飞有些遗憾,但绝不干涉,她尊重孩子的选择。

儿子虽然不愿学医,但对妈妈的职业依然高度关注,一次跟陈雁飞在QQ上聊天时,他突然问起,这么多年来,陈雁飞有没有遇到过医疗纠纷,在医院里都发生过什么事儿?

想了半天,陈雁飞还真没想起什么可以称为纠纷的案例,于是就讲了个特殊的让她记忆深刻的病例。

曾经有这么一个病人,是个16岁的少女,来之前已在别的医院治疗过一段时间,因血色素低,对症治疗好转后就出院了,当时医生鉴于她的病情,开了激素等药物。入住兰大一院时,这个少女眼睛胀、头疼,还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状,家人误以为是激素引起的副作用,找到陈雁飞想把激素用量降下来,缓解症状。

经过检查,陈雁飞发现,是家属的偏见误导了医生,之前治疗时,患者已经出现了狼疮脑病和狼疮肺,应该用大剂量激素去冲,而家属一直嫌激素量大,反复要求降低剂量。结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来兰大一院就诊时,患者出现的症状不是激素引起的副作用,而是因为激素量不够,没能控制住病情,患者已经出现了颅内高压。

查清病因后,陈雁飞首先向家属阐明了激素使用的原则和效果,然后明确告知少女的病情已经十分危急,必须用大剂量激素来抢救。家属后悔不迭,当即同意了治疗方案。遗憾的是病情已经控制不住了,大剂量的激素也回天无力,如花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这个病例让陈雁飞难过了很长时间,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沟通比治疗更重要,即便说不通,也不能放弃原则。对不遵医嘱、自以为是的病人,言语可以温和,但态度必须强硬,决不能被病人左右,毕竟看病治疗得医生说了算。

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如今的陈雁飞已经从青涩懵懂的年轻医生蜕变为自信练达的风湿病专家,带领团队在风湿病学这个年轻的医学领域开拓进取,连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