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姚亚宁:擦亮第三只眼睛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0/23 8:47:11 人气:1315

已经是中午一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一小时,位于兰大一院住院部大楼三楼的超声检查区里,仍然是一派忙碌的工作景象。检查室里,青年医师姚亚宁和同事仍然在耐心细致地为一位又一位患者加班做着超声检查,因为候诊区仍有患者在等待。

超声医学科目前年患者超声检查数近12万人次。每天患者量有六七百人,忙到十二点半以后才能休息吃工作餐,已经成了惯例。如果晚上夜班,需要从下午五点半上班到第二天中午,18个小时,不但要兼顾急诊检查,还要经常带着设备去病区为住院患者做床旁检查,随身带着值班电话,一刻不停歇。姚亚宁总是很绅士地主动去值守夜班,换家有老小的女同事能抽空顾家。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科室,大家说起这个帅气高大、浓眉大眼的年轻超声医生,总会赞许不已。

学医是姚亚宁的志向。生长在安徽淮北农村的他,把高考志愿全部填写了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执着地向着从医梦想勉力进取。2003年,姚亚宁顺利考入兰州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成为村子里当年唯一的大学生。

兰大一院超声医学科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声诊断工作的科室之一,成为其中一员,是姚亚宁的夙愿。2008年8月,姚亚宁如愿以偿成为兰大一院超声科的一员。2011年9月,他再一次迈上新台阶,就读于兰州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再回到兰大一院超声医学科工作。他开玩笑说:“学医15年,一直在五里铺打转转。(兰州大学医学院和兰大一院均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附近)”

行业里有一句话,要想提高影像知识,就必须去手术室。“我们科里的李伊林主任,做心脏彩超堪称省内行业一流。他最开始学习掌握的时候,基本就是做一例超声检查,就跟随心血管外科医生去手术室直观学习一次。周而复始,才能真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医学硕士的身份再次入职,轮转一年期间,姚亚宁结合自己的专业科研方向,选择了重点轮转普外科和感染科。“以前做检查,只是会写出诊断,但是病理和疾病实际的情况还只局限于书面。只有亲身跟随手术学习,亲眼看到病灶的样子,才能真正知道疾病的情况和走向。”扎实的临床轮转学习,让他收获颇丰。

基础打得好,根正才能树直。超声医学科主任马苏美,是学生时代被大家“传说”为医院中几大严厉的老师之一。但是进了团队,姚亚宁却感恩良多:“严师出高徒,主任的严谨和认真,才能促成科室团队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每个青年以上、研究生都具有过硬的超声诊断能力。”姚亚宁进科学习之后,马苏美主任每天手把手带教,一点一滴传授检查诊断知识。“主任在我身后坐了整整一年。”稍有偏差,立即指正,遇到疑难,会亲自上机指导。“不仅对我,对科里每一个新人都是这样,一个一个亲自带教。”就这样一个一个悉心培养,超声诊断梯队建设如今已见成效。遇见一位好老师,是幸运。现在姚亚宁和同事们带教学生,也会这样一丝不苟仔细教学。

近年来,超声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在主任的着力培养下,姚亚宁和同事们一起多次参加省内外进修、培训和比赛,跟随省医学会下设的超声医学会各专业组,放眼全国、增进知识,开阔视野、拓展平台,第一时间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等前沿信息,及时开展学习。在主任带领下,这几年科室开展的业务种类,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团队建设,都有了迅速进步。“刚进科的时候,只有四五台机子,心脏彩超也只有两台,只能做普通的超声检查。下午患者少,大家都可以悠闲工作,一个夜班最多也就五六个患者。现在设备翻倍,人才数量增加,患者量增长迅猛。能成为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我们也感到有信心、有干劲。”

第三只眼睛,是医疗行业对超声医生的高度评价。超声检查性价比高、灵巧便捷,费用较低,患者就医负担较小。随着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科室为加强超声业务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设立4个亚专业学组:腹部及介入组、心脏及外周血管组、浅表器官组、妇盆组。除了常规的超声检查项目以外,超声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超声造影检查、肝纤维化的超声弹性成像定量诊断和评估等是姚亚宁和同事们在腹部及介入亚专业学组中着力开展的项目。“我们和临床医生的交流非常频繁,也很积极主动。”除了常规的超声诊断,只要临床科室需要,他们会随时奔赴病房开展床旁超声检查,或者运用超声引导开展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利用术中超声来解决棘手问题,在普外科、肾病科、小儿外科,甚至神经外科的颅脑手术中进行超声诊断,帮助临床医生精准开展手术。

很多人觉得仪器操作,就是仪器检查,电脑报出结果,但其实超声检查对医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姚亚宁是科室第一个影像学毕业的医师,影像学基础扎实,临床知识亟待补充。与临床科室多学习多交流、积极主动做工作,是姚亚宁坚持的一种态度。“需要超声诊断检查,去科室床旁也可以,去手术室辅助也可以,患者到超声科来也可以。”兰大一院长期坚持开展MDT全院多学科病例讨论,特别是肝胆胰等脏器的讨论,姚亚宁几乎每场都去。“各个学科、各种风格专家讨论,各抒己见、集中研讨,能学到很多东西,跟去手术室看是一个道理,对自己的学习和提高非常有帮助。现场聆听,参与实践研讨,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完全不一样。”有科班基础,再加上临床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好学,才能有独立诊断的能力,才是对患者、对临床同事负责。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是超声医学科的工作原则。遇到艾滋病人、乙肝患者,浑身溃烂、体味难闻的患者,他从来都不会表现出异样情绪,一视同仁。患者量太大,很想多讲解,多关怀,多一些嘘寒问暖和诊断讲解,但是一想到外面还排着长队的患者,只能尽心尽力。工作过度繁忙,有熟人来打招呼或者同事问好,甚至都来不及回头,只能一边看电脑一边答复。不了解的同事甚至觉得这个帅小伙子有点“冷漠”,相熟的人和患者却都能感受到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曾经为一位癌症患者做肿瘤消融治疗,患者原本生存概率很小,求生的欲望,让患者手里始终捻着佛珠串。经过治疗,生命延续,复查时身体良好。直接向着他和外科医生双膝下跪,泪流满面,对给予自己二次生命的姚亚宁和外科医生,表达自己无以言表的感谢。“我们治病救人是正常的,这样的感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经常在想,老百姓到医院检查,开什么检查就做什么,一百两百,都不能讲价。一百多块钱在外面买蔬菜水果都得挑最好的,我们做的是关乎健康甚至生死的工作,当然一定要认真负责,尽力做到精细精准。”

“为患者做检查,就一定要严谨。如果懈怠,敷衍做一次检查,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就会有无数次,那么不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一种放弃,大家口耳相传出去,就是差评。”工作期间,姚亚宁多次获得兰大一院“先进个人”称号,甘肃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青年论坛三等奖、甘肃省超声医师技能比赛优秀奖、西部超声新技术高峰论坛优秀论文,2017-2018主持兰大一院院内基金及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各一项。

醉心于工作,努力于分秒,进取于点滴,青年医师姚亚宁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助力医学梦想。他坚信:“你可以一开始不好,但是不可以一直不好。起步晚、经验少,但是只要不懈努力,不断向前,终有一天会超越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