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陶贵彥:美美与共时 相助共赢中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10/11 9:14:04 人气:729

短发整齐利落,白色的制服干净大方。14楼的西区骨科是她每天工作的场所,48张床的病人来来往往,是她每天看护的对象。

有这样一位护士长,她没有学富五车的才华,却用最美的青春书写着生命的感动;她没有风华绝代的容颜,却用最朴素的笑容为患者增添抵抗病魔的勇气;她没有一举成名的伟大事迹,但她却用自己最真诚的行为讲述着“美美与共时,相助共赢中”。

平凡工作不平凡的价值

陶贵彥是白银农家的孩子,家中姊妹5人,她排行老四。1985年,她从4村联办中学的百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兰州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

农门子弟,本无从知晓护士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只是听老师说这个职业就业前景好,又赶上兰州市卫生学校首次面向初中生招生,便歪打正着地报上了这个专业。

1988年,顺利毕业后的她被分配至皋兰县人民医院工作。在这间总病床数不超过200张的基层医院工作中,她先后轮转了内外妇儿几个科室,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功底。用陶贵彥的话说,“别人是‘爱一行,干一行’,我却是‘干一行,爱一行’。”

六年后,她正式调入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她被派往手术室试用1个月,而后又在内科工作半年后,这年10月正式在手术室“落了脚”。

如果说最初对职业的选择是懵懂的,但在此后的工作中她则是认真对待,不含糊,不打折。

初到手术室,陶贵彥发现这里有20多个护士,各个干净利落。自己因为在基层医院才调入不久对手术护士的概念职责相对模糊,工作更谈不上经验,看见同龄人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她的心里羡慕不已。

时不我待。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陶贵彥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请教,下班后继续回顾琢磨不断精进。

从床旁护理转入全然陌生的穿针、递钳子,紧张自不待言。起步晚,24岁才开始接触手术室护士,同龄的姐妹们都上心脏手术了。“我要迎头赶上”她暗下决心。

年复一年战斗的手术台是兄弟姐妹们与死神搏斗的地方,是大家与病魔较量的地方。

有时一天几台手术,汗水浸湿了帽子和口罩,等到最后一台手术完成时,才感到累,一阵阵的饥饿感袭来,才记起已经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了,双脚也疼痛难忍,肿得像馒头一样,连鞋都穿不进去了。

而当她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为患者解除了病痛时,她感到无比的自豪!当看到病人家属感激的眼神时,她被深深的感动着,体会到了这份平凡工作不平凡的价值。

学习,一直贯穿始终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无影灯下站立的事业,四方手术间,三尺手术台,就是她尽洒汗水与凝结智慧的舞台。 

学习,是贯穿在手术室护士的整个工作生涯中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手术室是对护士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极高的地方,因为护士们面对的是各个科室、各类手术、各种突发情况的配合和处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陶贵彥不敢轻易踏上手术台,必须胸有成竹。废寝忘食中,陶贵彥的进步飞速。

1996年,医院准备开展甘肃省首例肝移植手术。在确定手术前3周,陶贵彥接到了配合手术的通知。

激动、兴奋、紧张……毕竟是甘肃首台肝移植手术,医院高度重视,手术团队、配合人员都是经过仔细权衡考察的优秀人才。当时的李玉民副院长鼓励她,“你有上进心又务实,放心大胆去做,你能行!”在这次意义重大的手术中,配合护士仅有3个名额——这是对她手术室工作的最大褒奖与肯定。

她当即把原来的教科书、新华书店能买到的肝脏解剖书籍统统找来认认真真学习了一遍。一周之后,她有了底气:肝动脉、肝静脉缝合分别需要什么针线?哪类器械?遇到紧急情况需要什么手术步骤……

就像她经常说的,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做到最好,就是问心无愧。几台类似大手术宣告成功后,她“站稳脚跟”已成为了称职的带教护士。   

2005年她被派往中山三院进修3个月,专门学习移植手术护士协作。

可她自己也没想到,此后职业生涯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角色转换 需要学的更多了

2006年8月,全院第二次竞聘护士长。陶贵彥报名参加了竞聘并顺利当选骨科护士长。

这对她来说,又“跨了专业”。

从未做过管理工作,积累的都是手术室护士经验,“白纸一张”的背景,不由让新科室的同事对她的工作能力生出疑虑。初到科室,她想和大家建立联系,但有的人似乎并不领情,传言很快就到了耳边,“有人说‘想让我支持她的工作,怎么支持?’”“科室12个护士。一半比我年资高,我要加油。”她暗暗给自己打气。

一直没有改变的是她在学习上从不松懈——到了骨科,陶贵彥又捧起了书本。教科书上有关骨科护理的章节内容少得可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她便想方设法托熟人买教辅材料,向医生借资料,整理病房看既往资料。看到她这股爱学习的劲头,主任也将自己的“内部材料”倾囊相授,带领她共同学习。2004年,她顺利在中医学院本科毕业。

直至今天,她仍一直保持着看书的好习惯,她常对护士说:“知识是积累的过程,能不玩手机的时候还是看看书。” 

这两天,她遇到了一名做疼痛治疗的病人,做了几次病人反应都不是太好。晚上回家后,她就开始翻解剖书,对照病人的疼痛部位,仔细分析疼痛原因。第二天,遇到病人的主治大夫,俩人一碰思路都吻合了——病人属于神经痛。

对她而言,交班时就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遇到问题马上查,马上解决“做管理者总不能一问三不知啊”。而她也会根据临床需要随时提问,对出错或知识欠缺的护士,她都建议大家去查、抄教科书并反复看,加强记忆与理解。   

前几年,科室护士科研能力弱,论文发表少,她不时督促大家系统学习,注重钻研,渐渐也有了起色。

这些年,护理工作重心有了很大的转变,她的思路也从“扎液体、换床单”逐步转变为注重康复指导,比如术后体位的摆放、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指导等。为病人评估,测试量表,打开他们的心结。

不久前科里来了位肩膀痛的病人,陶贵彥采用冲击波为他治疗。治疗过程中,她了解到病人此前已经在兰多家医院就诊过,由于迟迟不见效果,病人比较焦躁。察觉到了病人情绪的波动,她便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病人。在病人下次治疗时,她微笑着问:“是不是比昨天好多了?”病人终于露出了笑容:“真的是好多了。”

大灾面前有大爱

走路带风,性格好,高挑的身材让她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而在工作中,她更不甘于人后。

2010年4月14日晚,忙碌了一天的陶贵彦收到一条手机新闻: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长年的职业经验让陶贵彦敏锐反应:玉树离兰州多少公里?我能不能去一线救援?她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医疗救援队。

她有着护理13位汶川大地震陇南灾区伤员的宝贵经验。接到医院将收治玉树灾区伤员的通知,她的回答斩钉截铁:“坚决服从医院安排,骨科、脊柱外科全力做好一切护理救治准备!”陶贵彦将手机贴身放置,时刻等待医院的短信通知,并安排全科护士随时待命。15日中午12时,她接到院内通知:准备病床,等待接收准运伤员。所有护士迅速到位,在全科病床全满的情况下,陶贵彦亲自向轻症患者一一解释、致歉,动员他们提前出院腾出病床。

大灾面前,大爱无疆,在患者的支持与配合下,14:30分,5张病床准备就绪,细心的陶贵彦同时将伤员需用的日用品、救治器材一应备齐。

19:30,首批伤员转送来院,骨科、脊柱外科接收骨伤患者4名。看到伤员们的痛苦表情,陶贵彥的心都碎了。那一刻她豁然明白以往病人的那些紧张和不安。也让她真正地明白了一个病人到底需要什么?

“是的,作为一名病人,我希望医院在抢救过程中能提供最快捷的绿色通道,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作为一名病人,我希望各科室布局、标牌导示系统设计得更人性化、合理些;作为一名病人,我希望医生护士医德高尚,技术精湛,能很好地与我沟通,能尽快、准确、科学地救治;作为一名病人,我希望入院时医务人员多介绍一句,操作时多说一句,护理时多问候一句,手术前多解释一句,手术后多安慰一句……”

于是,她带头冲在伤员转运一线,亲自护送伤员入住病房。一名11岁的藏族学生双侧股骨干严重骨折,因为高度紧张呕吐不止,衣服沾满血性呕吐物,双腿用木棍、硬纸板应急固定。她一边手扶推车快速转运,一边在翻译的协助下微笑劝慰、鼓励,不断提醒他偏转头部缓解恶心,至病房后迅速安排吸氧并更换衣物,清理呕吐物进行检查。

次日凌晨00:30分,第二批伤员转运来院,骨科再接收伤员一名。这名女患者的丈夫在地震中罹难,她因受到过度惊吓精神濒临崩溃,不时哭泣、尖叫,陶贵彦迅速安排病床、检查和个人护理,像大姐一样拥着她的肩头轻声抚慰。所有收治工作均在第一时间迅疾完成,紧张、快速、有条不紊。

02:00分,安排好所有伤员救治的她匆忙扒拉几口凉掉的盒饭,给独自在家的女儿发送短信:“爸爸出差,妈妈要照顾伤员,你自己吃饭、上学。”……

07:00分刚过,陶贵彦已经在伤员和其他患者病床前悉心巡视,用镇定的微笑与坚定的目光给予他们鼓励与劝慰。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有人问,从手术室出来你后悔吗?她的回答是,我很庆幸走上这个岗位。把我从一个不擅交往,不善言辞的人锻炼得沟通能力提高了,考虑问题的广度有了很大进步,激发了各种潜能,这样的经历是一笔财富。

护士长在医院处于多层次、多方位、多类型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她留心将做好各方面、各层次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尽力化解科室、医护、护护及护患间的矛盾。以博爱之心和心理感悟力来体察、理解科室的每位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她知道,只有关心、体贴、理解、团结护士,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契机。   

工作中,她尊重护士,从生活中关心同事,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做业务的领头雁。没几个月,她的工作样样“拿得下”,得到了大家认可,大伙儿自然对她的工作非常支持。一有任务,不等她说话,都抢先说“这个我来做!”

而她也愿意将生后的财富分享与人——

科室有来实习的河南籍研究生,临走前向她请教:“我该回到县医院还是去大医院?”她想也没想就说:“去大医院,人要有拼劲,上一个台阶才能看得更远。”

一同出门,有小护士刷了门禁便下了电梯,关了几步之外的3、4个人。下楼后,她悄声提醒小护士:“你该开门再坚持几秒,等所有人都出来再关门。”

大夫查房站两边,原来就是有护士从中间穿行过去,经她提醒后,现在大家都知道绕道而行。

起初,有人在打印机不出纸的时候,打得机器“砰砰”作响;有人不注意办公环境卫生;有人穿着不修边幅……她瞧见了,毫不留情批评道:“如果是你们家东西,你也这么摔打吗?”、“吃完的果核怎么能放在桌子上?”、“把鞋子擦干净再交班!”……

日久见人心。现在的骨科从办公环境到人员风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而她对姐妹的关心更是“实打实”的!医院不少科室的奖金都是按照职称走,这样算下来整个护理团队仅拿到1/3的奖金。为了护士姐妹的利益,她和主任开起玩笑:“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哦,我们护理队伍的奖金是不是也能倾斜些呢?”通情达理的主任王文己听后笑了,“我双手赞同!”  

如她常说的,“工作是互相抬举的,我的工作都是护士干出来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一个人能走得快,但不能走得远。大家在一起才能走得又快又远。”

如今,现在女儿远在哈尔滨上大学,她自嘲是“空巢老人”,工作对她也分外重要起来。她为此也常常劝谏大家,不要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里,也不要把家中的情绪带到单位。她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精神追求,总要对家庭、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有用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用处”也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她经常对团队说:“当你对别人有帮助的时候你才有价值!”而作为护士的我们,每天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看到了幸福与成功、梦想与希望、微笑与眼泪,这就是个人的价值体现。被别人需要,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她对护理事业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坚持着。

燕帽顶在头上,誓言记在心底,心酸藏在心里,微笑挂在脸上。作为科室护理负责人,陶贵彥是医院最基层的管理者,也是科室的管家,她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不曾惊天动地,却用最好的笔墨描绘着生命的色彩,一袭白衣,万般美丽。正是在她的感召下,这个配合融洽的集体正在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