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宁:初心如磐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9/19 10:25:53 人气:1213
还记得那句年轻时抄在笔记本上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年从课本中读到这句话时,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没有多少往事可回首。那时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似乎都漫漫无期。可是就那么忽然有一天,有往事可以回首了,发现10年、20年,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当55岁的李宇宁回首往事时,只觉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如流水,那时间啊,比指间沙还难留。当岁月溜走,再粗糙的汉子,也能感慨成个诗人,好在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而这,就是对已往岁月,最好的总结了。
既然学了就得认真
恢复高考后不久,18岁的李宇宁就参加了高考。就在考试前夕,他因急性肠胃炎住进了兰大一院。仅仅3天时间,原本虚脱到手脚发软的年轻人又生龙活虎地出了院。李宇宁第一次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觉得医生真是厉害!在我眼里,既神秘又憧憬。”
偶然之中有必然,一次住院的经历让李宇宁决定了自己的未来,他报考了兰州医学院,并成功考取。
迈进了医学大门,才知道学医的苦。学文、学理、学工,学不通都不会要人命,可学医不同啊,人身体的206块骨头,不背下来绝对不行,哪一块可以忽略呢?于是一本一本地啃比字典还厚的医学书。医生,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不容马马虎虎、大而化之。
那是1980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4年,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差距非常大,被岁月蹉跎的大龄学生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弥补失去的时光。李宇宁这些应届学生也深受影响,日日挑灯夜读。尽管家就在一墙之隔的兰州大学,回趟家不过分分钟的事儿,可是李宇宁周末才肯回,平日和大家一样过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青春正好,却过得像个苦行僧,却不觉得苦,因为“既然学了就得认真。”
在校期间,李宇宁担任了五年的团支部书记,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年轻的学生党员。
一份内心的安宁
李宇宁至今记得,当时的儿科主任倪才贤对自己语重心长说的一番话:“做儿科医生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老一辈医者的言传身教,使他暗下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
每一条路,都是一个人的孤独。工作的前十年,是日复一日的临床工作,哇哇大哭的孩子、心急如焚的家长、同样的医嘱无数次的叮咛……渐渐地,曾经神秘而又向往的职业变得真实又琐碎。
却正是这日复一日的摸爬滚打,为李宇宁日后的医学道路打下坚实基础。1996年,他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修,当天测试后,立即被列入值班医生名单。这是对进修医生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
这一年的进修,使李宇宁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小儿肾病。2002年,兰大一院开展了小儿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解决了肾脏病的诊断问题,临床医生可根据肾脏组织病理改变,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这一技术走在了我省成人同类疾病诊断技术之前。这项技术开展至今的15年间,已为数百患儿解除了痛苦,也为甘肃的小儿肾脏病治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岁月在病房间渐渐消耗,一声声孩子的啼哭、一双双期望的眼,让他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
二十年前的一桩小事,让李宇宁终生难忘,记得那是一个严冬的傍晚,他交完班准备下班了,这时病区里蹒跚走来了一瘦一胖的祖孙二人,当他洗完手往办公室走去时,身后传来了老人的询问声:“李大夫在吗?”李宇宁下意识的答了一句:“我就是”。“你就是治肾病的李大夫?”老人又问道,李宇宁点了点头,老人“扑通”一声就跪在了他面前,李宇宁吓了一跳,连忙扶老人起来,对他说道:“您千万别这样”,老人一边站起来一边指着身旁的那孩子说:“李大夫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孙子呀!”,李宇宁顺势朝那男孩望去,孩子的眼睛肿的只剩了一条缝。原来,这是一个紫癜性肾炎的患儿,患病半年多了,遵基层医生的“医嘱”,每天只吃开水泡馒头,已经出现了全身高度水肿、肾功能损害、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李宇宁赶忙为他办理了入院手续,经过20余天的治疗,在他和同事们一起共同的努力下,患儿水肿完全消退,和入院时判若两人,原来是一个面庞清秀的小帅哥。出院时老人拉着李宇宁的手千恩万谢,连声夸道:“你是一个好医生!”
这一声“好医生”并没让李宇宁觉得开心,反倒觉得肩上沉甸甸的。在兰大一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那些背着行李、满面风霜的基层患者,由于边远山区的缺医少药,每年有多少患病的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个差点被耽误治疗的孩子总是在提醒他: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多。他想到可以为培训基层医生做些事,尤其是小儿肾脏病方面,从此他会有意识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基层巡讲。
世界喧嚣,但总有一些事,能让我们内心更安宁。李宇宁全心去做的,正是为了这一份内心的安宁。
信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
中医有句话:“宁看十男子,不看一妇人,宁看十妇人,不看一小儿。”可见给小儿看病有多难,因为儿科是个哑科,小孩不会表达,这就要求医生要对儿科有丰富的经验,要准、快,很快断定这个病是什么病,因为小孩子不配合,要认真倾听家长的叙述,然后做出决断。
儿科是被投诉率最高的科室之一,孩子不会说话?家长不信任?病情更复杂多变?……被称为“哑科”的儿科医生可谓“步步惊心”。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他的背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人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关注焦点,一人一个衡量医生的尺度。想让6个人满意,特别不容易。有时候真的觉得怎么做都不对。毫不夸张地说,儿科天天有患者不满意,天天有投诉。
在这样一个科室工作了32年的李宇宁,受到过这样那样的困扰,但感受更多的却是信任。
一周三个半天的门诊,每次门诊都要加号再加号。很多是复诊来的老病人;很多是患者互相介绍来的新病人;还有一些是前天刚带了老大看好病,今天又带老二来找李宇宁……因为什么?因为信任。
一位来自陇西的孩子,找李宇宁看病从一岁多看到五岁多。后来父母带着孩子去外地打工,没想到有一天又来找李宇宁,说是孩子发了3天烧,在当地输了3天液,怎么也降不下温。心气如焚的父母坐飞机赶回兰州来找李宇宁,并坚称:“我的孩子只有你能看好。”为什么打着“飞的”来找他?因为信任。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总和医院要打太多的交道。带孩子看病多了,很多家长自己都会开药了,找医生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李宇宁遇到一名老太太带着孙子来看病,在看过血项化验单低头开药时,老太太熟练地问:“头孢还是青莓素?”李宇宁再三解释不用抗生素就可以。老太太表示怀疑,他只好说:“这样吧,你先按我开的药吃三天,三天后如果没有缓解,你再来找我。”老太太将信将疑地走了,三天后,很高兴地来找李宇宁,“不用抗生素,还真行!以后给孙子看病就找你了。”从不信任到信任,李宇宁又多了一位“铁杆粉丝”。
一次,李宇宁收到一个从新疆寄来的快递,里面是一包干果。他想不出来快递是谁寄来的。好在很快接到了寄件人的电话。原来是一位患儿的父亲,当时是爷爷带这个孩子来看病,住院期间,李宇宁对这一老一少颇为关照。孩子病愈出院,孩子父亲心怀感激,从遥远的新疆寄来一包干果表达心意。李宇宁再三表示不能收,对方坚持小小心意一定要收。寄回去?似乎不太现实又伤对方的心,李宇宁最后拿到科室让同事们分享。总有这点点滴滴的温暖,让我们继续前行中充满无穷力量。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一桩每一件都是对李宇宁32年付出的另一种点赞。李宇宁说:“我悟出一个道理,孩子的病有时不是我看好的,是因为信任,双方配合共同看好的。”信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它是遇到困难时全力以赴的支持,是前进道路上无言的陪伴。
因为热爱,初心不改
始建于1948年的兰大一院儿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由当时建科时的4张病床1名医生发展为现在的121张病床、1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学科,但仍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职务越多,责任与担当越重。
多少年了,李宇宁习惯了每天早上7点30分先到病房看一看,下班前科室各处走走看看才能放心回家。爱人说:“你卖给医院了?”李宇宁笑笑:“看完就踏实了。”周一全天门诊看完100多个病人已是7点左右,下了门诊,赶紧参加支委会,回到家已经9、10点,随便吃两口东西,接着写东西……这样的日子,李宇宁甘之如饴。因为热爱,初心不改。
“这两年,我们的年轻人都成长起来了,感觉轻松了许多。”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是一个科室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几年,儿科紧抓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架构。人才层次上去了,科室实力也随之上升。省内一流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的临床重点科室和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儿科学”课程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我省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的儿科专业人才……
又到探视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外聚集了许多家长。等待时,有人靠墙站着、有人就地蹲着、有人踮脚向监护室内张望着。在他们眼里,那门内是一个神圣所在,它能让自己的孩子恢复健康,它能让一个家重燃生机。
门内,是一台台没有生命的医疗器械和一个个初到人间的新生命,机械的“嘀嘀”声、孩子的“哇哇”啼哭声,李宇宁和同事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当年,18岁的李宇宁病痛需要救治时,是医生引他走出苦痛,并引他走上医学之路。此后多年,他被太多患者需要,有艰辛、有坎坷,也有过迷茫和动摇,但更多的是医者的自豪与执着。
32年,初心不改,虽远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