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用一种有限的方式将自己的爱延伸到他人身上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9/16 10:11:07 人气:891
又是一个清晨,暖暖的阳光照在干部病房二科的病床上。护士站钟表面上的时针刚刚走到7,护士长李雪萍就已经一身洁净,精神抖擞。走进病房,她认真巡视病房里的每一位患者,关心他们一夜之后的身体状况。在仔细查看过每一位重症患者后,看到老人们精神尚可,她才放下心来,安排科里的护士给老人们做治疗、进行日常护理。
迎面遇到了刚刚被水淋湿衣服的小护士,她眉眼弯笑着嘱咐,“丫头,你可要把护士服穿干净啊,不然老人家都不想让你扎针啦。”
今年44岁的李雪萍在医院当护士已经23年。刚来时,她风华正茂;现在,她脸上已悄悄爬上了皱纹。
在磨合中成长
李雪萍的家在金昌农村,初中毕业那年她考进了甘肃省卫校。
三年后的1994年,她以全年级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至兰大一院干部病房。
刚到科室,这个21岁的小丫头是科室年龄最小的护士。人灵光、眼里又有活儿,没多久,扎液体、危重病人处理的方法她就能运用自如,这样的小姑娘在哪都招人喜欢。不到一年,李雪萍“出徒”了。渐渐地,遇到全院的护理操作、技能考试,科室都派她去当代表,“你年轻,记性好,你去!”小姑娘乐呵呵去参赛,回来时怀里就多了个奖杯。
第二年科里来了省卫校、兰医护校的实习生,护士长索性放手让李雪萍去带教。她倒也不怵,领着小不了自己1、2岁的师妹们学习技能、共同提高,而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成长为科室的一名骨干。
1997年,科室迎来了新的护士长张彩云,她带领科室上了电子“医嘱”,由护士录入平日里医生手写的针剂、口服药的医嘱记录。2000年,护士长为了照顾身怀六甲的李雪萍,在怀孕后期将她从临床护士转为办公护士。
2002年,全院首批护士长竞聘,李雪萍在台下暗生佩服、羡慕不已。
转眼一年过去了,她被张彩云护士长叫到了办公室,“你也去竞聘吧!”、“我行吗?”、“怎么不行?”就这样,在张护士长的鼓励指导下,李雪萍成功竞聘为干部病房护士长。
随着张护士长工作岗位的调离,李雪萍正式接受干部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老领导留下这么成熟的一个平台,我一定不能把科室搞砸了,辜负护士长的期望”,李雪萍心里暗下决心。
事与愿违,这个科室最小的护士突然变成科室的护士长,很多平常关系好的护士姐姐心里打翻了五味瓶。
她们似乎不再疼惜这个小妹妹,楼道里连接病床的呼叫器响个不停——那是病人在催促护士换液体,然而护理站却没人回应。李雪萍从办公室赶出来,却发现过道空无一人,偶尔碰到一个也佯装自己手头正有急事。这个“新官儿”只好放下手边的活,忙不迭赶去病人床头。等换完液体,再推开其他病房的房门,却发现手下的护士们三三两两坐在病床旁聊着天,见到她来,不置一词又各自散去……
“都是我的老师,年龄都比我大,我没法去管。我总想公平,但这样并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就这样,李雪萍吞下委屈默默工作。
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润滑剂,它能消除分歧,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
渐渐地,她感觉到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地位之差和资历之别。平等待人,有礼有节,既尊重他人,又尽量保持自我个性,这样才能为一个团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不断的磨合中,护理队伍逐渐恢复了应有的秩序和规则。
在学习中进步
2006年,医院新大楼启用,干部病房也初步规划分为两个科室。
从早期疗养干部多,逐渐变为压床病人多;病区变大,患者的病情也越来越重;李雪萍所在的干部病房二科接收最大的病人过了百岁,70岁的病人在这里都是“小年轻”,这些都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多难度。
由于年龄偏大,机体功能退化,大多数病人都属于多脏器病变,这无疑给他们的诊断治疗带来了难度。但这还不是令医护人员最为头疼的事。
老年人病情复杂,变化快,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病情,随时会有生病危险。为及时捕捉患者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大伙儿几乎“趴”在临床上,防患于未然。
科室很多病人兼有呼吸、消化、胃肠道等疾病,甚至有位病人的诊断单上列出了20多种病症。因为是综合科室,各个系统都要管,所以,科室分别有消化科、内分泌科、心脑血管等各个学科的专家,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在面对老年人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可以给患者做出更合理的诊断与治疗,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体现治“人”而不是治“病”的理念。不仅医生要反复指导他们调整药物,护士更要不厌其烦反复宣教。为提高每个护士的综合性素质,李雪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探讨和学习。
有时接诊到不常见的病,李雪萍都会回去翻书,第二天到科室“现学现卖”,与姐妹们互相鼓励共同学习。她常说,工作的事情在下班前多想想,回家后就不要再想,生活和工作是截然两分的。
在一次次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科室的医护人员用时间、精力、知识、技术,换来了病人的新生。
和老年人打交道,光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不行,还得有副好脾气。李雪萍工作多年,从未和病人红过脸,即使是那些性格古怪,脾气倔强的老人,娇小甜美地她也始终弯着月牙般的眼睛,和声细语嘱咐。和老人聊聊天,给老人掖掖被子,搀扶不方便行走的老人,都是一种关怀老人的体现,因此很多病人出院后都和她成了朋友。
老病号们都知道护士长脾气好。有时看到老人生闷气时,她就会走上前去笑盈盈的说:“你不找我说说吗?我还挺想你的。愁了,病在你身上;不愁,病还在你身上,丝毫不影响别人,所以啊,要把心态调整好。任何事都是靠自己改变的,你强,病就弱。”经她这么一说,老人的心情立马好了不少。
十几年前,一位高校的退休老师在科里住了段时间,在她精心照料下,老人康复出院再没来过医院,但此后每年的5.12,李雪萍都会接到老人的节日祝贺电话。
她常对住院的老人们说,“预防在先。长寿无秘诀,健康在自己,正是此理。本来10元钱能治好的病,不要耽误到后来一个月也治不好”。她打比方——彩电用得时间长了影像、色彩、灵敏度、亮度都不比当初了,更何况,我们的什么器官都用了几十年了,不时也要修补啊。出毛病不怕,咱们要提前预防。这么一说,老人咧嘴一笑,也就对自己的病情不以为意了。
善待痛苦中的病人
随着时间夺走老人们的记忆,掠走了他们的健康,一些心绪不佳的病人也偶尔会“为难”照顾他们的医护人员。
“也有不满意的老人啊,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也可能他们没得到期待的结果就会在这里发火。”李雪萍转而又说。
“我们也遇到过‘难缠’的老人,见谁骂谁。他是个老病号了,在科室先后住过几回,每次都穿着同一件黄棉衣,领口、袖口油亮油亮的,科室熟悉他的护士刚开口叫了声‘爷爷’,他就开始骂三字经,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日子久了,才发现每次探视时老人儿子也同样不时蹦出的国骂,大伙儿才觉出的缘由……还有个护士眼睛很大又略微近视。一次这个姑娘正一字一顿向病人讲解服药规则时,却被病人抢白告了状‘总瞪着我干嘛?’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求自己尽量努力做好。”
也有特殊的情况:在老年病房,经常会遇到因脑血管疾病发作,导致患者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为了提高这类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提高肢体功能,李雪萍翻资料、找方法,把学到的新理论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去,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渐渐地李雪萍觉得出了问题——如果老人什么都不做,以后机体会不会衰退,会不会不利于后期的恢复?
特别是眼前、身边遇到了太多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由不得她不担心。于是,她不再大包大揽。一位老人向她埋怨:“上次我来住院,你什么都不让我做,这次怎么啥都不干了?”李雪萍笑眯眯的解释了缘由:“我们现在的工作从替你干、帮你做,逐步转为鼓励你自己做。”听她这么说,老人若有所悟,点着头:“你说得对,生命在于运动。”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科室走廊里时常听见护士们喊:“爷爷,该吃药了”、“奶奶,来让我喂你吃饭吧”……对每一位老人,她们都付出真心爱心,用温暖的双手和娴熟的技艺,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老人的病痛,尽力让他们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有时老人像小孩,不讲理。年轻的护士有时不理解,李雪萍就悄悄劝她:“别生气,这没啥。哄哄他,没关系,一会儿就好。”她对姐妹们推心置腹:“刚开始,我也着急,但慢慢就有了经验,像哄孩子一样。”一种老人的心态是:我能干,不需要别人。一种老人则认为:我终于退下来了,终于什么也不用干了。所以换位思考了,就能把工作干好。”
如今的李雪萍带领的13人的护理队伍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每天她们带着微笑工作,为患者传递恢复健康的信念;迈着轻盈的步伐穿梭在病人的床旁监测病情;说着亲切的话语为患者驱走浓密的阴霾。病人消极时,有她们坚强的语言激励;痛苦时,有她们鼓励的双手握紧;垂危时,有她们麻利熟悉的身影在抢救,用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守护生命的火焰。
义无反顾地继续走
修身,今天的社会已经很少用这个词了,但是修身若是理解为一个人对自我修养的要求和实践的锻炼,它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如同血液在血管中无声的流动。
李雪萍说,“自己是在从事这份工作后,更加理解老人,更加理解生活。”
20多年一直与老人打交道,让她不时想起自己的父母:“谁都有老的时候,也都有身体不好的时候,我就希望在我的父母住院时能得到护士的嘘寒问暖和别人很好的照顾。”
李雪萍的父母70多岁了,一直和姐姐在老家住着。
前段时间,她给母亲打电话,听到那头的声音环境与往日不同,她便阻拦住急着要挂电话的母亲问,“你在哪里?”
那头的母亲停顿了半晌问向一边:“我给她说吧?”紧接着传来姐姐的声音:“那就说吧。”这时,母亲才告诉她,我明天就出院了。李雪萍的脑子“嗡”地一声。母亲忙劝慰:“我一点事都没有,现在完全好了,你就安心上班吧……”
提起年迈的父母,李雪萍满是愧疚:“给钱,他们不要。每次回我她都悄悄塞上些钱等坐上回兰州的车才告诉他们‘我在家里床底下给你们留了点钱,你们慢慢花’。老两口总是斥责着,‘没啥花的’。他们一门心思都在为别人考虑……”
对于自己的小家庭,李雪萍同样充满愧疚和感激:“我们早出晚归,整天忙忙碌碌的,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帮助。丈夫总是抢着干活,为我照顾好家中的一切,让我全身心的干好这份工作。”
有时李雪萍回家莫名其妙生气。丈夫看出她脸色不好,就会将手指按在嘴唇上对姑娘说:“嘘!别惹妈妈。”过会儿看到李雪萍“阴转晴”,才问:“你好了吗老婆?”“家里、单位的氛围都这么好,我有啥不满足的?”
“用真诚的心去善待痛苦中的病人。”这是李雪萍给自己的人生格言。她说:“这是家人教会我的事。从事护士这个职业已经23年了,回想这23年来,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泪,但更多的是看到病人被治愈出院后的那份喜悦,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护士这个职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我感觉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份馈赠。”
回首往事,工作的沉淀让李雪萍对护理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点滴的赞誉让她对护理事业有了更深的解读。
任何职业,都因社会中人的需求而出现,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产生关联,因此,对自己的职业负责,精益求精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其实就是对人负责。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怀“爱人”之心,将爱体现到具体的职业行为中,理当成为每个职业人士的人生信念。
下午6点,虽然已经是下班时间,李雪萍却依然在忙碌,直到接近晚上7点,她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家,此时已是华灯初上。
但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她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