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黎小军:这是我的价值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9/13 10:06:43 人气:2709

“支撑着我走到现在,将来还能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内心的崇高感,这是我的价值。”在电话里,黎小军人如其名,她快人快语,没有拖沓,没有犹豫,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利落,也有着令人尊敬的执着。

 更高更远的追求

1991年,黎小军高考结束,面对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在众多的志愿面前,她选择了学医。因为母亲多病,她单纯地想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大夫。那时候的黎小军,还不知道学医对她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医学这条路有多么辛苦,又有多么令人骄傲。

有的时候,人生关键之处,往往就是一次选择。从此以后,她在医学的路上一路前行。通途也好,坎坷也罢,她都只能义无反顾。

在医学院的学习,黎小军十分努力。1996年7月,兰大医学院毕业后,黎小军进入了兰州炼油厂职工医院五官科。那时候兰炼职工医院还没有单独的眼科。黎小军不仅做眼科的手术,也做耳鼻喉的手术。这样六年下来,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眼科常见病,而且还有了耳鼻喉的基础。

日子这样一天天过,六年,流年,时光清浅,岁月静好。如果就这样下去,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也是安稳无忧的一生。但舒适的环境、不菲的收入,并没有让黎小军的心安定下来。六年过后,黎小军开始惶惑了。病人太少,病例太少,没有任何挑战的职业生涯,太过乏味。这样白开水一样的安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需要价值感,需要存在感,或者是内心隐隐的不甘,她觉得自己还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2002年7月,黎小军考上了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眼科学研究生。在这里,黎小军接受了更为系统的眼科学习和训练,也重新翻开了她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白内障手术,是小手术,不需要多高的技能。其实所有的眼科手术,都相当于在眼球上绣花,切口都以毫米论,所有的过程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你就是站到老师旁边睁大眼睛看,也看不懂人家手术是怎么作的。”黎小军说。她明白自己必须更努力才行。

“我特别感谢曾经把机会给了我的魏志诚主任和田蔓男主任。”在采访中,黎小军不断地说着感谢。因为对于一个医生来说,特别是手术医生,没有动手的机会,是永远不可能有所长进,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感谢是因为信任,但是谁都知道,这份信任却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魏主任和田主任对黎小军能力的信任。内因永远都是成长最关键的因素。没有她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就不可能得到主任的信任,也不可能得到手术的机会。

手术刀下是病患,没有十足的把握,手术怎么可能给一个新人?为了争取到手术的机会,也为了更熟练地做好每一台手术,黎小军开始练手,她把纱布当作是眼球、皮肤练缝合、打结。但是过了一段时候,她感到纱布上的手感,毕竟不同于在眼球上的手感。纱布有缝隙很好进针,但眼球组织有一定的韧性,进针时会有阻力,力度深浅、手劲大小,需要更加精微手感拿捏,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纱布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黎小军又从市场买来猪眼球、羊眼球、兔子眼球,开始在动物眼球上练习。

医术本是至精至微之术,不练到极致,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无数次的切开、缝合、手术,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交织,无数次和自己较真较劲。就这样练了一年,才有机会动手做眼表手术。四年后,她才有机会做白内障手术。

“你所有经历都是收获,一切旅途皆是奖赏。”这句话,用在黎小军身上特别合适。因为黎小军曾经在五官科的工作经历,对鼻腔和泪道手术的经验,她也因此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多的手术机会。

幸运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因为她够努力,又够幸运。当有下乡义诊做白内障手术的机会时,黎小军自告奋勇。恰逢同期进来的医生怀孕、生子,所以她得到了更多带队下乡的机会,并且几乎包圆了那几年的义诊机会。那时候一天40台手术,真的是很锤炼人。不仅是技术,还有身体和意志。

一个好医生,是练出来的。“我的日常就是不停地做手术。”对于黎小军来说,现在每周也经常有16、17台手术。经常是早上8点半进手术室,下午16点半才能出来,一天下来精疲力尽,但是医术的精进、病患的肯定,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这就是我的价值

 黎小军记得下乡义诊时遇到的一对父子。他们是遗传性白内障,父亲已经因为白内障处在半失明状态,儿子小小年纪已经有失明的危险。因为生活的压力,孩子的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这是一个因为白内障而陷入绝望的家庭。如果父子俩的白内障手术成功,就可以重新给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

黎小军,感到了内心的神圣感,她多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手,重新打开他们的光明之门、希望之门。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对父子来检查的时候才发现,虽然白内障手术是免费的,但他们依然交不起几十元的检验费。经过痛苦的抉择,父亲决定用身上仅有的钱,给儿子做手术,自己则放弃了治疗的机会。

黎小军觉得心里很难过。这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旦失明,又有谁来养活他们俩?黎小军自己掏了腰包,付了父子俩的检查费。车上其他医疗队员,也都给这父子俩捐了款。最终他们成功地做了白内障手术。

黎小军的病患们是这样评价的:“初次见黎医生印象不错,她性格直爽,做事干脆麻利,这也同样体现在她的工作中,手术过程中,我还处于紧张中,她告诉我手术结束了,第二天从眼睛上撕掉纱布,眼前一片光明,原来这世界是这样的光芒四射,五颜六色,色彩如此丰富。感谢黎医生让我的视力恢复正常,美好的生活从现在开始!用眼看世界的感觉真好!”

“在眼科病区看见黎主任忙得像风转一样,走路都在小步跑。心里惊奇她那里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回复各种患者的问题!尽管忙,黎主任还是细致地询问了我的工作和用眼要求,为我个性化地设计了手术方案。我心里默颂着心经做足了疼痛的准备,心经才默颂到五遍就听黎主任说好了。第二天早上揭开纱布眼前顿觉光明。我心想要不是现代医学的发展,黎主任高超的技术,再过不多时间我就会完全失明,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感谢医学的进步,感谢黎主任。”

对于黎小军来说,病人的肯定是最好的褒奖。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帮助需要我帮助的人,这就是黎小军要的价值感、存在感。“支撑着我走到现在,将来还能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内心的崇高感。”黎小军这样说。

最让黎小军感动的一次,是她手术治好了几个白内障老人,其中一位七八十岁的老爷子,来到医生办公室,对着黎小军说,“谢谢黎医生,谢谢你给了我光明,但我却无以为报,就给你鞠个躬吧。”说罢,老爷子深深鞠下躬去。这一刻,黎小军感动了,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汗水、泪水,所有的辛苦、不甘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