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姚亚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8/29 10:34:52 人气:1146

这条路,已走了很久。但早在更久前,还没有成为一名医者之前,已受言传身教。

从敬重这一职业,到身为其中一员,姚亚丽从入职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经历,映证了医者在医学这一神圣领域面对荆棘也要向前奔跑的代代传承。

医院长大的孩子

在姚亚丽的记忆里,幼时想见父亲一面很难。原本应该陪伴家人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医院和病人。“只记得父亲忙时,常常十天半月见不着面,每日三餐由家人送到医院里。常常是母亲做好饭,我提着饭盒去给父亲送晚餐,发现午餐还原封未动。那时候他们在地下室做动物实验,做完以后,人就趴在试验桌上睡着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一起,父亲念叨最多的还是医院的事,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姚亚丽的记忆里。

父亲姚忠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当中,他在甘肃率先开展低温下不停跳阻断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完善了兰大一院外科专业组,打造了一流专业及学术团队、引领甘肃心血管外科事业跨上新台阶,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后备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今都已是甘肃甚至全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医学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的努力!”。在姚亚丽考大学的时候,父亲极力希望女儿能接下自己的接力棒,尽管姚亚丽不那么情愿,但实在拗不过父亲的执着,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

在医学院读书时,姚亚丽学习非常刻苦。“我的动力就是决不能给父亲丢脸。每次老师在他面前表扬我,我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没白费,特别自豪。”在父亲影响下,姚亚丽选择了心内科的专业方向,“听得太多了,爸爸天天讲的就是这个,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医者仁心,父亲对姚亚丽的影响更多的在于医德。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爸爸回来拿了一包葵花子。”姚忠喜教授做了一辈子心脏外科手术,救过很多病人,家属为了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有时会送一些土特产给他。总是在一番推来挡去后,姚忠喜无奈收下,这包瓜子正是如此。“我爸跟我妈说,把那包瓜子炒了吧!我妈刚往锅里一倒,就惊叫了一声。”原来一同倒进锅里的还有10张10元的人民币,“那时候我爸的工资才60多块钱,100元在我们眼里无疑是一笔巨款。我爸一看,脸色都变了,抓起钱就往病房跑。”

这件事给姚亚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对父亲,对医生这个职业,从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病人而言,医生也许能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他们想尽自己所能表达感激之情;对父亲而言,医术精湛是自己的本份,医德清正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在兰大一院大院里长大的姚亚丽成为了一名医生,“我姐姐姐夫、弟弟弟媳也全是医生。”

后来,姚亚丽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孩子没人照看,就带到病房陪她一起值班。病人一有情况,正在值班室的姚亚丽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被子往儿子身边一挡,迅速跑去病房救人。孩子半夜醒来不见妈妈害怕的哭,有时是病人家属赶去帮着照顾;有时小小的孩子自己跑到病房里,看妈妈抢救病人……

有这样一个妈妈,儿子也“茁壮”成长。

“妈妈,我发烧了!”那“超人”妈妈手往脑门上一摸,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多喝水。”然后该干啥干啥去了。

“妈妈,我膝盖摔破了。”孩子眼泪巴巴地等着医生妈妈给予关爱。可她瞄一眼,却撂下一句“没事!结痂就好了。”

……

姚亚丽觉得自己把孩子养得挺好,“我儿子一点都不矫情。”是啊,有这样一个没空儿矫情的妈,矫情给谁看?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对姚亚丽而言,成为一名医生,似乎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就这么顺着干下来了。”但真正让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全身心的投入,却缘于一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两次迥异的结果。

那位病人是姚亚丽的大学同学,“在学校时,我根本不知道她有心脏病,她平时还是班里的运动健将。”可生育后因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情加重,住进了姚亚丽的病房。一天临近下班,姚亚丽刚走到病房门口,同学的妈妈一叠声地呼救,姚亚丽飞快地冲上前,发现病人意识丧失,即刻为病人做心肺复苏。那是姚亚丽工作后第一次独自面对一个心脏骤停的病人、第一次做心肺复苏,“又紧张又害怕,一边快速回想着所学的相关知识,一边尽可能标准化的操作,尽管如此,我仍然不能确定结局如何。”所幸病人在医院发病,抢救及时,最终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

事后,同学坦言,因为感觉自己没什么不舒服,医嘱里的一样药氯化钾实在难以下咽,所以自作主张未服用。姚亚丽听后深感后怕,自责自己为何没能再三叮嘱她服药的重要性。同学和自己一样学医出身,竟对心血管病人不能停药的道理如此大意,实在是对自己、对家人不负责。

一年后的一天,同学的爱人给姚亚丽打电话,说病人出现了跟上次一样的情况。姚亚丽赶紧让他打120急救,自己迅速起床赶往医院急诊室,心里却明白“黄金六分钟,救护车赶去怕也来不及了。”果然,等救护车将患者送至急诊科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生命很脆弱!且行且珍惜。”虽然多年前的事,姚亚丽每每回想,至今仍觉心情沉重。“所以有时候我对不遵医嘱自行停药的病人,语气会非常严厉。一次次叮咛不要感冒、不要劳累、药不能停……可就是有人不听,根本不知道停药后的严重后果。”遇到不遵医嘱的病人,姚亚丽是又无奈又心疼。

见惯了生死更觉生命宝贵的姚亚丽,知道心血管疾病病情的残酷,病人却不知。没发病时,好好地跟正常人一样,“好多病人不当回事,说我能跑会跳,还爬山呢!”相当一部分病人死于停药,他们总以为医生是危言耸听,但事实就是这样。

为了让笔者更通俗地理解心衰患者的病情发展与转归,姚亚丽快速拿出一张纸,画了一个曲线图,想给一个外行解释停药为什么会引发严重后果。“你看!这横坐标是生存年限,纵坐标是心功能指标,50是正常值,越低越危险,死亡率越高。病人第一次来时这个值低于50,经过治疗恢复到正常,如果坚持用药,可以持续在正常范围甚至好转,生存的时间随之延长,一旦停药,再次治疗后不可能再达到第一次的数值,即使好好用药,也还能恢复一些;再反复再降低……始终也达不到初次治疗后的效果”。

“生命经不起几次这样的反复,老天不会给你无数次机会。”而现实是,如此关乎生命的医嘱,常常会有患者因为短期治疗后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了服药和定期复查,最终发展至无力回天的地步。“我说你是不是停药了,病人开始还不承认。我说你没遵医嘱服药,病情加重受罪的是你自己。”如今说起来,姚亚丽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无奈!=

人类的生命在延续,但个人的生命却有时会终结在刹那。她所做的,不过是希望用自己的全力,努力呵护病人脆弱的生命烛光。

为了增加病人对药物的依存性,姚亚丽给病人用药,总是注重药效、尽力简化处方,“我们合理用药,这样他就能坚持。”当看到病人能够遵从她的医嘱一天天好转,姚亚丽内心充满着成就感。

也有无奈之时。有位来自天祝的病人,40多岁,患有扩张性心肌病,治疗后效果特别好,病人送了包挂面给姚亚丽表示感谢。姚亚丽坚决不收,病人说:“这是我80岁的母亲手工做的挂面,您一定要收下。”这番心意,纯朴如斯,姚亚丽虽默默接过,但内心仍充满不安。病人出院时,姚亚丽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停药、不要劳累。知道对方经济不宽裕,担心病人承受不了用药的费用,就问他“每月不超过200块钱,你能不能接受?”对方点了点头。一年半后,当地医院的救护车送来了这位病人,但还是迟了一步。事后姚亚丽了解到,为了供养在外上大学的孩子,病人去工地打工。不能劳累不能停药的叮咛,因为生活的现实落空了。作为医者,被现实打败的挫折感,更让他们难以释怀。

从医几十年,病人有时更似久别的朋友和伙伴。“有的病人十多年跟我保持联系,有的病人一家都在我这里看病,有的人能维持15年,简直是个奇迹。”说起那些严格按照自己的医嘱服药、按时来医院复查的病人,姚亚丽觉得倍感欣慰。

“看病时尽可能带全所有资料,看病后一定要遵医嘱”。30年的心内科工作经历,这是姚亚丽最常对病人说的话。

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钟爱的事业,值得!

见到姚亚丽时,她刚刚安抚完大闹过病区的的病人和家属。“把我们大夫护士骂了个遍。”这样的事,在她30年的从医生涯中并不少见,尽管处理这样的事已经“得心应手”,但她还是希望医患间能彼此信任、和睦相处。

姚亚丽一直坚信,唯有岁月历练出来的智慧、理性与豁达,才能使更多患者给予医务人员更深厚的信任!而这份浓浓信任,才是医者从职业的艰辛中品味到甘甜,并为之坚守的源泉。

“有个病人前前后后快十个年头了,去世后,家属给我们送来了感谢信,他们知道我们尽力了。”看到感谢信,姚亚丽顿时感慨万分。有人闹,她唯有耐心说服、解释;有人信任,却会被感动到落泪,“正是无数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行医道路上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勇气和定力”。

从业三十余年,始终工作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一线,姚亚丽没有丝毫的厌倦,“感谢父亲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我喜欢医生这份工作,不仅在于它的充实,更在于它的神圣和光荣。”

曾有机会离开这个常常上演“生死时速”的地方,但姚亚丽放弃了。“因为我事业的根在这里,尽管离开这里压力可能会小一点。但那么多病人常年找我看病,我不能就这样丢下他们。”

原来当年父亲面对为之奉献了青春,近乎牺牲了生活的工作,还能甘之如饴,是因为他从中感受到探索和自我突破的乐趣。原来每当病人通过自己的治疗能够健康地回归到生活和工作中时,那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是医者忘却一切不快,勇敢向前的动力。

儿时,姚亚丽曾经怨过父亲。而今,走过重重岁月,经历事事磨练,她早已理解了父亲那些年对家庭的疏忽和对事业的执着。“每当疑难患者经过父亲的精心诊治转危为安,在他的脸上我看到的分明只有幸福的模样,仿佛之前所有的辛苦和煎熬都不曾发生过。想起父亲当时最常给我们兄弟姊妹说的话,将来你们也学医吧!这个职业虽然辛苦,但非常有意义!医生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医学还有许多未攻克的难题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父亲对儿女的期望,最终得以实现。而姚亚丽也为自己能够跟随父辈足迹,从事他们曾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而深感荣幸和自豪。许多年后,回首往事之时,她希望自己也可以了无遗憾的说;“我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我所钟爱的事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