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停不下的脚步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8/26 10:12:27 人气:1129
从医20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周而复始,就如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永不停歇,在这不停歇的节奏中,王勇平一路前行,从医学本科生到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从武警青海总队医院的普通医师到三甲医院的骨科主任,20年时间,王勇平在骨科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学海无涯
“我们家族学医的人还真不少,叔伯、堂哥还有小一辈儿的,都有学医的。”说起当年的选择,王勇平回忆,家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王勇平的家乡在庆阳宁县,医生在当地是个受人尊重的体面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加之家族中多人学医,对王勇平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994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王勇平毫不犹豫报考了医学院校,并如愿被兰州大学医学院录取。
五年的本科学习忙碌充实,王勇平一头扎进书本里,要学的东西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5年时间里,他先后4次获得一等奖学金,还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
1999年,本科毕业后,王勇平穿上军装,到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成为一名军医。作为临床医生,5年间,王勇平接触了大量病人。住院医是最基层的医生,啥都要管,管病人,写病历,跟着老师上手术,每天干的工作琐碎繁杂。
“说实话,那几年人忙,但心不忙,上面有医生、主任操心,自己只要遵‘医嘱’ 做好手头具体的工作就成。”王勇平回忆。
就这样忙忙碌碌过了5年时间。虽然不用太走心,但随着管的病人越多,见的病例越复杂,王勇平越觉得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好好恶补一下了。
于是,工作之余,他开始挤出时间看书学习,2004年,在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的同时,他再次如愿考取了兰州大学医学院研究生。
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三年,王勇平跟着老师上门诊、上手术,做实验,完成论文,帮助老师管病人。
那三年对王勇平来说是一段心情放松、专心学习的好时光。带着满满的收获,2007年,王勇平取得硕士学位。遗憾的是,那两年正赶上高校扩招,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几经辗转,王勇平来到甘肃省肿瘤医院骨科工作。
骨科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算不上优势科室,但有特色,有专长,专攻骨肿瘤问题。骨肿瘤是骨科学的一个亚专业,研究生期间,王勇平跟随导师学的是大骨科,在肿瘤医院专心研究了几年时间的骨肿瘤问题,王勇平开始不满足了,渴求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2010年,他再次踏上求学之路,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学院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骨科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骨科建科早,专业分化细,在保持四肢显微外科优势地位的同时,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关节镜外科、骨肿瘤外科及小儿骨科等多个亚学科异军突起。
王勇平将重点放在了关节外科的学习上。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儿麻痹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关节病变也日益增多,对骨科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完成博士学业后,王勇平回到兰州,带着日益丰厚的资历和学识,他顺利敲开了兰大一院这家三甲医院的大门。
业精于勤
骨科,英文叫orthopaedics,翻译过来是矫形外科,范围包括四肢、脊柱和骨盆。细说就是手、前臂、上臂、肩背部;足、小腿、大腿、臀部;颈背、胸背、腰背都归骨科负责,几乎涉及到人的全身。
骨科具体诊治的疾病谱就更广了,四肢的外伤,不论是跌伤、拉伤、撞伤、扭伤、砍伤等等,不论有没有骨折,都是骨科的范畴;四肢的慢性疼痛、麻木、无力、肿物也要到骨科就诊,要排除是不是由骨科疾患引起;此外,颈胸腰背痛、臀痛、脊柱侧弯、畸形等症状也要到骨科就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内科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比如手麻、无力等,也是骨科的诊疗范畴。
“骨科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临床诊疗总觉得不够用,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恶补一下。”王勇平坦言,当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所以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了先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临床积累,自己也有了经济基础,于是考研集中精力学习。就这样,临床工作一段时间,再集中学习一个阶段,因为有了临床实践,每个阶段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效率也更高。
不断的学习带来的是不断的进步,翻开王勇平的简历,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足迹:在攻读研究生(博士)期间,先后多次获得优秀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博士,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在不同医院工作期间,王勇平同样做得有声有色,先后获得“甘肃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优秀队员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甘肃省卫生行业中医正骨大赛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兰大一院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加令人瞩目,近年来,王勇平累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承担及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3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编出版专著3部。
学无止境,兜兜转转来到兰大一院工作,对王勇平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2015年3月,王勇平成功申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始了又一轮、更精深的学习和研究。
现代科学的发展,既要有精细的分科,同时更强调多学科的合作,骨科的发展同样如此,未来的骨科发展,不仅要求更加重视同基础医学的结合,而且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例如,人工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就必须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地将材料科学的新成果应用于骨科临床,将会使骨科的诊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此,近年来,王勇平将科研重点投向骨科生物材料,博士后的研究经历也进一步提升了王勇平的科研能力,这期间,他在保质保量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在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时,王勇平还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现任甘肃省医学会创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骨科与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手足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老年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西部手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运动损伤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AOCC甘肃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Biomaterial杂志、Acta Biomaterial杂志、PLOS ONE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8年年初,医院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原骨科主任王文己升任医院副院长。
有科研成果,有博士学位,有工作业绩,有责任担当,虽然在兰大一院工作仅5年时间,表现抢眼的王勇平依然成为接任骨科主任的不二人选。
“做了科室负责人,操的心就多了,不再是一个人、一个组的事儿。”接手新的岗位,王勇平深感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单纯地提高自身技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岗位需求了。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科是容易引发医患矛盾的科室。骨科疾病痊愈周期长,特别是骨折,即便是轻微骨折,不手术,复位打石膏固定,也得数周时间,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如做手术,恢复周期更长,而且等骨折部位长好,还要做二次手术,取出固定钢板。
而骨折的发生往往都是突发事件引起的,意外摔伤、事故受伤、车祸受伤等等,患者的工作生活节奏突然被打乱,心情本就烦躁,听到医生的告知,会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有些患者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在恢复期不遵医嘱,骨折部位长不好,也会怪到医生头上。
面对这些矛盾怎么处理?王勇平总结出了三条经验: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
“对病人来说,手术不是全部,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很多骨科的手术只要1小时,但病人后期的恢复却需要很多很多个1小时。”王勇平解释,慎于术前就是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判断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要从病人的身心健康考虑,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就不做,术前经过谨慎判断选择,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使患者完全接受并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效果。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外科医生也完全适用。与演员相比,医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手术台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术中的精心操作、精益求精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根本,此时的医生要全力以赴,胆大心细,精准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有可能发生的种种意外。
完成手术只是完成了治疗的一部分,术后,医生还要多查、多看,与护士紧密配合,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种种并发症,直至病人出院,也需要定期回访,了解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康复锻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取得最好效果,让患者最大限度受益。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王勇平身体力行坚持这三条原则,同时也要求科室医生也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配合治疗,王勇平与骨科团队不断完善查房制度。每次的查房,既是了解病情、带教医生的过程,也是与患者充分沟通、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
接任科室主任近一年时间,王勇平对科室规划及展望有了初步设想。他认为科室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犹如半坡行车,不进则退,临床是立科之本,科研是强科之路;医疗是科室的今天,教育是科室的明天;强团队,分专业。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步,骨科的重点工作在保证临床诊疗的同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引进临床和专职科研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现有人才不断上台阶。
同时,进一步细分明确亚专业,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成立完善骨肿瘤防治中心、糖尿病足诊疗中心,开设急诊骨科等等。在科研方面,进一步梳理明确科室科研方向,使之形成体系,按照科室现有基础,确定骨与关节损伤修复、关节假体感染、骨科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骨性关节炎、骨肿瘤基础与临床5大科研方向。
“临床突出特色,科研形成体系,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力争把骨科做强做大。”这是王勇平为科室定下的小目标。
家是港湾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王勇平一路求学上进离不开妻子的全力支持和默默付出。
王勇平的爱人也是医生,与他同一年级,但不同校,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分到了省二院工作。两人在大学期间相识,毕业后结缘成家。当时,王勇平还在青海武警总队医院工作。为了全力支持王勇平的工作,爱人在读研究生时,选择了微生物专业,从临床医生转向相对清闲的临床检验。
2004年,读研期间,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王勇平的父母从老家来到兰州,帮着他们带孩子。2017年,妻子生了二胎,一家人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有父母和爱人,家里的事儿基本没怎么操过心。”王勇平坦言,骨科医生临床工作相对忙,自己又边工作、边学习,好几年时间还不在兰州,对于家庭来说,真成了甩手掌柜。多亏父母全力支持,牺牲了在老家安享晚年的时光,这么多年一直在兰州帮助他们。爱人自成家以来,也一直在默默付出,理解并支持他完成一次又一次学习。
家对王勇平来说,是疲惫时放松休息的港湾,更是让他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源泉。家人的理解支持,患者的信任期盼,团队的协作配合,领导的委以重任,让王勇平走得更高,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