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颖:温暖在手 幸福在心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8/14 11:44:56 人气:1425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个英雄梦,但最终我们大多数成长为一个普通人。普通到日复一日地沿着一道辙印转,这道辙印也许是每天做同样的事、也许是每天见同样的人、也许是每天说同样的话,但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值得一写呢?
医院门诊二楼东侧,短短数十米,每天是同样的人声鼎沸、每天是同样的头昏脑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的人生枯燥吗?
看似枯燥,却又滋味许多。
一
儿科的门诊很热闹,热闹到需要专门有护士照顾那些“小不点”,以及那些“小不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庞大的亲友团。孩子们哭个不停、大人们七嘴八舌,一大群人围着你团团转……这样的工作氛围“别致”得很。普通人在这里待上片刻,就恨不能脱离红尘找个清静地去。
骆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7年多。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打针输液、雾化皮试……都是最简单的护理操作,但因对象不同,又因它枯燥单调到难免犯错、却又绝不允许犯错,因而这日复一日的坚持实在不易。骆颖,那么弱的小女子,硬是让这份平凡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每天一两百人来就诊,最多的一天近400个孩子来输液。那堪称壮观的场景,拥挤焦灼、嘈杂混乱,平素再好的性子身处其间也火大了几分。“一针没扎好,就可能招来投诉或者更严重的医患矛盾。”而对骆颖和她的同伴们来说,忙而不乱,是一种必须达到的境界。
骆颖的兜里习惯装个小本,“随时记两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交给下一班时不会遗漏出错。”的确,无论你有多自信,很多事情自以为记得准准了,但事实一再证明,我们的记忆不是那么可靠。骆颖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看病的小丫头见到骆颖,开口就夸“阿姨,你真漂亮!”童言稚语、言之凿凿,那自己一定是真得很漂亮喽!心花怒放地给小姑娘扎上针,小丫头和爸爸转身离去的瞬间,骆颖听到那年轻爸爸说:“今天扎针不疼吧!看!我就说夸阿姨漂亮有用吧。”呃——好吧!还是很开心,毕竟甜言蜜语的孩子比哭天抹泪的宝贝要好对付得多。
那样的琐碎里,骆颖能看到这份活活泼泼、能感受到这份鲜活生动、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不麻木不牢骚,一定有颗不灰的心。
二
2011年,骆颖通过竞聘就任副护士长一职时,已在儿科工作10年,具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经验,同伴们都喜欢与她合作,因为她爱操心,做事细心。
儿科共有70多名护士,每个护士进儿科的第一站就是儿科门诊,满一年后再到病房。儿科门诊是儿科的前沿阵地,骆颖的职责是带着新来的护士,在孩子堆里“冲锋陷阵”。
“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儿科自古被称之为哑科,想从小孩嘴里问出病情是很难的,而且还容易被父母的意志左右。因此天天与生病的孩子打交道,考验多多。
“经常会被数落、责骂。”明明在学校里人人都学了“一针见血”的本领,可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有的血管特别细、有的特别不配合、有的反抗哭闹上演“全武行”……一针下去,没扎到位,家长的怒气顿时三丈高:“你会不会扎?你干什么吃的?”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给新护士来练手,可是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每一位护士的成长。“这个得拿捏好,什么样的孩子估计新人可以完成 ,比如说年龄稍大一点的、血管略粗一点的,性格稍乖一点的,就给年轻人机会。”新人扎不上了,经验丰富些的护士上;再不行了,就是骆颖自己出马。到她这儿,就不能再出任何纰漏了。
儿科门诊的每个护士,都有受责骂的经历。但骆颖说:“挨骂还算正常,一次,我们有个护士被孩子咬了个牙印。”凭心而论,她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常劝科里的年轻护士:“如果他们言语有什么不合适的,你一定要多理解他们。”
理解是双向的,骆颖在劝科里的护士理解患者家属时,也希望能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尊重。
有个小病人第一天前来输液时,有位护士一针没成功,孩子的家长就此一连三天拒绝这位护士扎针。不让扎针配个药总行吧,也不行。第四天输液时,家长看到这位护士在给自己的孩子配药,就跑到骆颖面前来告状,说担心这位护士故意做手脚坑他们家孩子。骆颖给对方耐心解释,“我们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不会因为你说了她两句,她就故意报复。”但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最后是在对方眼皮子底下配的药,就这还没算完,药输上了,还有各种怀疑、各种质疑。“这样在‘监视’下工作,会觉得很屈辱。你工作的全过程,有人都要录视频,一帮人围着你……我们既然穿了这身白大褂,首先学会就是慎独。这种不尊重,很伤人。”
尽管儿科是高危环境、儿科门诊又是高危中的高危,日常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委屈,但骆颖还是看到:“大多数患者家属都很好打交道,只是偶尔会遇到难打交道的。”
这样特殊的患者群体,需要一个业务精湛、经验丰富以及有足够耐心的团队来服务。然而,骆颖的职责就是努力打造这样一支队伍。
三
“一到8月底接新人时,我就焦虑。”骆颖的焦虑年复一年。
实行24小时就诊制的儿科门诊是儿科的窗口,她这里是“铁打的护士长流水的护士”,或者换句话说,儿科门诊是儿科护士的第一站、儿科护士人才的蓄水池。骆颖扮演什么角色呢?扮演指导业务的严肃老师、指点迷津的人生导师、唠唠叨叨的婆婆妈妈。总之,她需要在一年内将手上的新人扶上马送一程,然后再迎接新一拨刚刚进入儿科的护士。
如此周而复始。
特殊的服务对象、嘈杂的工作环境、没有经验的新进人员……其实有时候,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幸福的,你可以个性、你可以卓越,那都是一个人的事。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带领一个团队前进,琐琐碎碎操不完的心、一年忙到头看不到成果。这些付出都是默默的、无形的,但又是必须的,我们称之为“担当”。
“新人要先熟悉流程,必须按流程一步一步走,否则隐患无穷。”骆颖任副护士长以来,制定完善儿科门诊各班工作职责及流程,不断优化就诊及治疗流程,规范交接班制度、日常的临床护理操作,加强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根据门诊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等等,并合理搭配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安全,同时要求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与观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具体工作中,她要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各项医嘱,严防差错事故。“一针扎不上可以被原谅,但配错药扎错针绝不允许。”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人踏入职场,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制度只是底线,确保制度的良好运转还需要灵活多样的方法。“新护士第一关不容易,不要一上来先吓跑了,耐心慢慢教吧。”百人百态,有的人有条不紊、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马马虎虎,骆颖觉得性格怎样都好,但有的错能容、有的错绝不能容,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质量。“态度不端正,不把工作当回事,那肯定干不好。我们的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人命关天哪。”她一再强调,“个人情绪不能带到工作中去。”
是啊,一个疏忽都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骆颖说,许多孩子来就诊时,是爷爷奶奶陪着,老人年龄大了,听力理解能力都弱一点,给孩子扎针前,你一再问他,“是不是这个名字?”他说是,再三问再三说是。护士心里有点嘀咕,“我咋听着他嘴里含含糊糊的。”再问,那你们孩子叫个啥?得!一听对不上……这是不重名的,还有完全重名的,那更得留个心。所以不能光核对姓名,还要核对性别、年龄等其它信息,给其它人也要交待到,绝不能有丝毫大意。
孩子年幼、身体不适只知哭闹,家长呢,有不靠谱的、也有过分靠谱的。怎么办?那就得靠制度、靠经验、靠责任心。“干了16年,越干越胆小。每个人必须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呢,要操大家的心。”骆颖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四
当年学护理,是自己的选择。但当时的骆颖压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时时与孩子打交道。
2002年,作为兰州医学院毕业的第二批高护专业学生,骆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兰大一院。“医院对我们很重视,先是培训轮转,各科室的轮转成绩都很好。一年后,轮转结束,我被分配到了儿科工作。”
这个结果很出人意料,“无论是实习还是科室轮转时,我都没在儿科待过。”印象里,儿科吵吵闹闹,患者和患者家属都不好打交道,据说医患压力大,骆颖坦称:“最初有些想不通。”
后来,骆颖问过领导原因,才知道只是因为自己个子小小,看上去很适合和孩子打交道。好吧,这个理由很“过硬”。
从那时到现在,16年多了,骆颖一直在儿科,从没离开过。期间,她看到了很多”最初也想不通“的新护士沿着自己来时的路走进儿科。
儿科的特殊性质名声在外,每年双向选择时,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儿科。有一年,儿科护士长去领新人,听说分来了六七个,等护士长领回来一看,身后只跟了一个。大家笑:“你领回来的人呢?”护士长无可奈何地回答:“都哭哭啼啼地打电话诉苦求援去了。”骆颖其实特别理解这些新人,当年她也是被动留到了这个岗位。正因为理解,她就现身说法地劝:你能留在兰大一院就说明你很优秀,你先干着。你看我当年也不想来儿科,这干了十多年,反而觉得挺好的。
尽管难,但令骆颖欣慰的是,“离职率为零,那些哭着掉眼泪的也都留下来了。”尤其令她开心得是,2018年双选时,居然有人主动选儿科了。问对方为什么,她说喜欢儿科的老师、喜欢儿科的氛围。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儿科可不止三个女人,但这台戏唱得很和睦。“氛围很好,我们从前辈身上学到很多,细心、耐心、再加上责任心”。骆颖和她的团队在忙碌烦恼中,又品味到家一样的集体温暖。
如果你不爱它,再有趣的工作,经过日复一日的重复都会心生烦闷。如果你爱它,再枯燥的工作,都会感受到它的脉搏强劲、细腻温暖。
和孩子们打了10多年交道,看着有的孩子从新生儿到十多岁,骆颖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孩子,他们的笑和泪都那么真实,上一刻还哭得稀里哗啦,下一刻就笑得能净化世界。“好看有好看的心疼法、丑有丑的心疼法,有的吃软、有的吃硬,还有一些小可爱每天来都要报备一声‘阿姨,今天我乖’。”
这世界上一定有条道路/一直通往幸福的永恒/经历所有的一切都是寻找/为了踏上这灿烂的旅程/行云流水的喜悦/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们喜欢的节奏……许巍的这一首《道路》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在寻找的道路上,穿越都市的喧嚣,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将归于平凡,在一方小小的天地,感受别人不知的小小烦恼、享受别人不知的小小喜悦。
其实,一切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