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风采

刘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8/11 11:41:05 人气:1456

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胡适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是啊,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走捷径,不急躁不浮华,认真专注,做事情不计较成本,遇到问题硬钻过去,一点一滴,一砖一瓦,设起自己的高楼。眼科博士刘洋如是。

为能从事这个职业感到骄傲

温州医科大学读眼科学硕士期间,刘洋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在临床上担任住院医师的角色,从早上7点10分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多,每天管理10多个病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2010年,刘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兰大一院眼科做了一名住院医师。刚到眼科工作的日子是忙碌的,查房、开医嘱、写病例、办出院、手术……,忙急了,一天喝不上一口水,但刘洋觉得这样的日子别提多充实了,由于主任和上级医师的悉心教学和大胆放手,刘洋成长飞快,慢慢的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不断提升自我。

刘洋在诊疗过程中时常从病人的角度去考虑,一直为病人着想,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治疗方案,刘洋笑言,“病人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每一声感谢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故事,每每如此,我就为能从事这个职业而感到骄傲。”

工作后的刘洋遇到很多角膜炎的农民患者,由于当地医院得不到第一时间的及时救治,转院上来后体征已经不典型,治疗就显得愈加困难。当刘洋看到患者家属为了省10元钱而睡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严重的角膜溃疡无法保住眼睛的时候,那种痛心疾首、深深地自责让刘洋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变得尤为强烈。

“甘肃角膜病这块没有很多人做,我们把它做起来,就会造福很多病人。”在医院和主任的支持下,刘洋开始备考博士。

              不走捷径的“一根筋”

刘洋做事有自己的坚持,“全身心投入,不在意周围言语,不计较后果得失,不选择捷径,不怕吃苦,就是埋头干。”

2015年5月,刘洋以初试和复试第一的好成绩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专业录用。刚开始读博,刘洋的导师就已成功申请到“五指山小型猪-恒河猴异种角膜内皮移植的实验研究”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该项目虽然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意义,但是项目难度和实施难度也非常大,面对导师手中可选的几个项目,刘洋“一根筋”的“毛病”犯了,“要做就做最好的,既然都是要学当然是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啊。”至于对科研基础几乎为零的自己而言难度是否过大?三年后能否顺利毕业?刘洋从不患得患失,从不忧虑那不可预期的未来,定好的事情就一心一意地干起来,刘洋觉得做好眼前才最关键。

读博期间,宿舍里都是非常优秀且刻骨肯拼的人,当刘洋还在为动物实验头痛的时候,宿舍里的舍友已经发了几篇高分SCI,在这样的环境中刘洋压力非常大,经常失眠,当感到疲惫不堪、毫无效率的时候就靠安眠药休息4-5个小时,醒来后简单收拾一下立马接着“开工”,直到再次累得不行,如此24小时此循环往复,没有任何生活规律、不分白天黑夜,所有的“痛”和“苦”在那段时间一遍遍地冲刷着刘洋的身心极限,有过焦虑、无助、迷茫、失落……但未有过放弃,如此拼命三郎的状态,刘洋硬着头皮顶了近两年。

在如此忙碌高压的状态下,刘洋的“一根筋——只要可以学到东西”的信念来了,硬扛着压力协助师姐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外泌体诱导小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的实验。刘洋经常是半天看猴子,半天搞老鼠,还要抽时间阅读文献。除此之外,刘洋走到哪里都背个包,时常放一本书,利用坐地铁取标本、试剂的时间,硬是仔细研读了两遍全英文的统计学教材。为什么不读中文教材,时间和压力还不够大吗?没办法,刘洋不走捷径、不计后果的“拙劲”上来了,“既然看就要看最权威的原著”,就这样英语一般、搞科研还懵懂的刘洋学成了统计学“专家”,很多同学的统计学数据整理都是刘洋帮忙搞出来的。当周围的人惊奇的问,“这么专业系统的统计学功底,你是什么时候学的?”质疑着,“自己的项目都快搞不定了,还帮别人干活,亏不?”刘洋笑的开怀,“坐地铁的时候学的啊”“怎么可能亏呢,我可学了不少东西,还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

在刘洋生日的当天,文章终于见刊了,冥冥之中老天一定眷顾,付出总有回报。“我从来不想物质的东西,从来不计算结果与得失,只要可以学到东西够了。”刘洋自嘲自己是“一根筋”,觉得“静下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有时候,人生当中正是这种不被外物和外部环境所扰的执着与坚持,促成花开,落得硕果。

                    我的志愿,我的梦

   在读博的三年中刘洋还有一项一直坚持的工作,那就是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库获取眼球的志愿者,只要北京各大医院有患者捐献,刘洋就会过去。

   记得一个老太太患有恶性肿瘤,在救治无效,医生宣布脑死亡后,刘洋开始获取眼球,随后满怀敬意得把老太太的仪容仔细恢复如初,老伴感谢般的对刘洋点头示意,随后亲了亲老太太的脸庞,亲声呢喃,“我们完成了你的遗愿,你在那边等着我,我过一阵找你的时候,也像你这样,把身体捐献给需要的人。

一名10岁的小女孩因先心病抢救无效走了,她母亲全身颤抖着哭着签完字,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捐给年轻一些人。

一名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由于恶性肿瘤,身前就和眼库打电话,在快不行的时候,自己用颤抖的手很签了同意书,一个月后老人去世了。

一直在眼科工作的刘洋,看见的患者从来没有涉及过生死,而做志愿者获取眼球的这三年中,看了太多生死,也遇到无数感人的故事,这样让刘洋觉得应该做得更多些,回到兰大一院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博士毕业后,刘洋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严守当初走出去时的初心和梦想,投入到熟悉的科室环境中。刘洋很充实:门诊坐诊、管理病人、带实习和归培学生、当班主任、上大课……作为医院器官捐献获取组织角膜组的成员,成功开展近四年第一台治疗性的角膜移植手术。

刘洋的梦还有很多:怎样把学的东西结合到临床当中?怎么帮助那些角膜病患者?什么时候医院也建一个眼库?相信遇到难题不绕行,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的刘洋,一步一步走,一点一滴改变,梦想之光终将普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