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瑞:从医路上,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1/8/8 11:35:02 人气:1441
不同人面前,世界绽放各有不同。
俗语中的“小儿科”常常来形容人小家子气。由来殊不可考,大概因带个“小”字,所以格局大不起来。
不过,这俚语千万别在刘登瑞面前提起。只要耳稍飘过,他都会疾步走来,语速很快地纠正“‘小儿科’不是‘小儿科’,解决的全是大问题”。
“较真”是种坚持。
坚持一场“教育”真正的发生,教育自己、教育同道、教育大众,他期望通过“教育”唤起行动,唤醒改变……为兰大一院小儿外科这块“老字号”招牌拭尘增辉。
(一)
2008年,兰州医学院毕业后,刘登瑞被分配到兰大一院小儿外科。这里也是前辈赵玉元在甘肃省建立的首个小儿外科。
是个好的选择吗?刘登瑞一时说不清,虽有“全省首家”的金字招牌,但班上二十多个同学用脚投票踏进了“普外科”的大门,仅他一人来到了小儿外科。
毕竟,医疗圈流行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顺口溜……
真正走进小儿外科,他才知道这里永远不缺的,是哭声。哭声此起彼伏,仿佛会传染,一个孩子哭起来,隔壁小朋友也会莫名其妙嚎啕。
病急。不少患儿幼小,大部分还不会说话,更别指望能完善地描述自己的病情。科室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儿:接诊了个先天肠道闭锁新生儿,出生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患病,送进医院时肚子已胀得像青蛙一样鼓起来。焦急的家属往往也手忙脚乱,很难说清楚症状,只能靠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判断。
嘈杂。一个孩子生病就是场全家总动员,整个走廊上尽是人头攒动。一天晚上,急诊接到了一名遭遇车祸的儿童,就在准备术前谈话时,值班的刘登瑞才看到外面聚集了三十多个人,黑压压一片,见他出来全都围拢上前,七嘴八舌。深知耽误手术就会损害恢复效果,甚至直接危及性命。镇定了一下,刘登瑞马上大呼一声“让孩子父母过来!”这时,人群才安静下来,众人齐刷刷将目光投向蹲在最远处墙角哭泣的一对小夫妻身上……
也因此,他渐渐体会到在小儿外科做医生——要会哄孩子,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善于和家属沟通,还要学会在嘈杂的环境中让自己保持冷静敏锐,小儿外科真的不是“小儿科”。
(二)
时间一晃而过,2013年刘登瑞被派往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师从中国小儿腹腔镜外科发展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这里的普通外科主任李龙。
在这里,亲眼见识了因治疗“肠重复畸形”而名扬国际的“李氏术式”。那一刻,是纷繁复杂的,也是生动美妙的。
也是那一刻,他才真正了解到进入21世纪以来,小儿外科早已迈入微创的时代。有如小沙弥拜在大师的脚下,刘登瑞潜心研习,渐渐悟道。
不久后,他又前往广州儿童医院学习了半年时间。在这所小儿外科领域的“黄埔军校”里,他再次经历了严格、高强度的专业规范训练。
只有历经挑战,才会心中不慌。从生疏到熟练,从紧张到沉稳,都是一台台手术中磨出来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职业,内心的种子重新萌芽,倾力生长,刘登瑞看到了小儿外科不一样的色彩。
“北上广腹腔镜技术已经成熟,我们决不能再犹豫该不该开展,必须迎头赶上,才能拯救更多的孩子。”
刘登瑞明白,我国每年发生100多万例出生缺陷婴儿,意味着什么——
早先,很多夫妇焦急着抱着孩子来到科室,明确诊断,了解到后期的治疗过程及费用后,有的人就再没有来过。也有继续来的家长,但陪同前来的人越来越少,有时从夫妇俩变成了孩子母亲一个人。没有人开口发问,谁都能看见因疾病带来的一场场家庭变故……
小儿外科要拯救的不仅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还要尽最大可能拯救家庭——这个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单元。
(三)
身为小儿外科的医生,常常会为“医”消得人憔悴。
从1月14日到3月15日,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刘登瑞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几乎每天都在担心一个住院患儿的诊疗过程,术后恢复好不好也让他反复纠结。好在,最后患儿预期良好。
“穿上了大褂就是责任”,刘登瑞常常这样给自己打气。
因为热爱,因为专注,因为投入,医生也会不知不觉漫步云端,成为光源。照亮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2017年,刘登瑞晋升副高职称正式带组。在他看来,评价一个医生的能力,不能只看临床水平,还要看他是否能很好得与家属沟通完成,是否能迅速协调组织兄弟科室的力量去践行想法。
他时常告诉自己的组员:每台手术前都要评估患而的病情有没有手术指征,有没有禁忌以及能否从手术中获益,而这些判断,光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他进而解释,“有的患儿确实有手术指征,但身体耐受性很差,手术风险就很高。另外,与家属的沟通也很重要,需要考虑患者的家庭组成、经济情况等,同样的病情发生在不同患者身上,治疗选择也可能不同。遇见不同患儿,必须用所学知识及时给出治疗意见,每次手术都是对医生的综合能力的考验。”
在小儿外科愈来愈久,刘登瑞越来越体会到,医学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多经历挑战,心中才不会慌。从生疏到熟练,从慌张到沉稳,都是一个个诊疗过程磨出来的。那些棘手的“第一次”碰得多了,心态和能力才逐渐成熟起来。
这些年,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身边的同道、患儿家属不断重复这样的观点: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对小儿外科疾病一定早诊断早治疗,早治疗不会给孩子留下后遗症,而且可能避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患儿3岁、5岁或者10岁做手术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孩子对医院都有恐惧心理,3岁或更小的孩子,如果接受微创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在院也就1天半左右,他可能对手术和住院没有什么印象,长大后又看不到瘢痕,就不会知道做过这个手术,心理不会留下阴影。
说起自己的专业,他自信满满“如果说儿外专业是一碗‘牛肉面’,那么我敢说儿外的医生做的是真材实料的地道兰州牛肉面,其他普外专科的能做吗?能,但他做的可能是一碗青海的、台湾的‘牛肉拉面”’。
在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推进下,目前科室近6成的巨型结肠、隐睾、疝气、阑尾都能够应用腔镜手术完成。
小儿外科不是“小儿科”。在这位医学博士的眼中,历史是一根悠长的绳,连接着过去,牵引着现在;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亮过往更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