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辈子奋斗的职业
兰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李俊峰
从中原到西北,从兰州到北京,再返回培育他的母校,38岁的李俊峰在一路前行中更加坚定:医生,是值得一辈子奋斗的职业。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心,医者的温情;术,医者的专业。将人文关怀与技术力量合二为一,是李俊峰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最好诠释与不懈追求。
温度•这一天
在兰大一院几栋崭新的大楼背后,“藏”着一栋不起眼的三层白色小楼。
整栋楼从物理空间上与人来人往的门诊部、住院部隔离开来,消毒水的味道时刻飘荡在楼道里。
这就是李俊峰所在的感染科。早上八点,他准时出现在科室门口。作为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不上门诊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带着护士和医生挨个查房。
患者多是肝病者,老年人居多,他一一 询问病情,再给身后的学生们讲解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要注意胆汁酸指标”,“这类肝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血栓”……
科室收了近60名住院患者,几乎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他查完房,打开电脑处理邮件,和合作单位探讨最近的研究进展,查看最新的前沿动态。
中午匆匆在食堂吃了饭,他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继续上午未完成的工作。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李俊峰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学的东西太多。
最近正在开展的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针对慢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法的研究,他每天都要抽出来时间和团队成员讨论,分析解读数据,团队科研论文已经在陆续发表。
每周上门诊的一天,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患者一个接一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诊四五十个患者。
虽然患者很多,但李俊峰尽力给每位患者详细解释清楚病情,态度温和。“治疗疾病绝不是冷冰冰的”,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他常常换位思考,“生病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患者的身体心理负担很重,期待有人能帮他。医生就是帮助患者解决痛苦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的本质。因此诊疗是需要温度和关怀的,而绝非是商店里买东西的交易过程。”
接诊的患者中,农民患者占一多半。出自农村家庭的李俊峰,更理解这些患者和家属,他用形象的语言解释病情、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病情。
刚过完年,一位患了丙肝,去年做过手术的老太太来复查。住院期间,李俊峰的耐心让她倍加信任,出院后经常联系询问病情,他每次都详细解释。老人渐渐把李俊峰当家人一样,这次来复查,专门和家人送来新春问候,“李大夫过年好,你们太辛苦了”。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温度,就在这一言一语里传递,不仅治疗病痛,更抚慰心灵。
疫情以来,科室的工作任务更重,他也更忙了。尽管如此,他每天都力争赶在8点之前回家,5岁的女儿睡得早,他要赶在女儿睡觉之前回去,和“小棉袄”说说话、逗逗乐。陪孩子的时间本就不多,周末也常常加班,闲暇时给家人做一锅红烧排骨或大盘鸡,是他生活的乐趣之一。

厚度•这一生
走上医生这条路,是李俊峰最初的决定,也是一生的选择。
李俊峰的老家在河南,他当初将高考志愿填报到了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医生在我眼中有种神圣感,是值得一辈子去奋斗的职业。”
出自高考大省的他,深深明白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大学期间,他依旧努力,毕业时,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保送本校硕博连读。
当然,挥洒青春的校园也留下了甜蜜的回忆,李俊峰在这里收获了爱情,与影像学专业的一位女生相识相恋,结为伴侣。
硕士毕业后,李俊峰跟随导师——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教授段钟平到北京继续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作为国内肝脏病和传染病顶尖专家,段钟平教授的团队集纳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老师们白天在医院临床上班,晚上在实验室做研究。他们其实在本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沉浸在学术里,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成就。”
“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网上的段子成了眼前的现实,带动和激发了李俊峰努力向上的劲头。早上8点之前到实验室,晚上11点回宿舍,周末偶尔休息打打篮球,看似枯燥的生活带给了他满满的充实感。
博士期间,李俊峰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7篇论著,实际上,发表一篇就能顺利毕业。
两年多,他回兰州的小家只有4、5次,一直通过电话和妻子联系,烦闷时,互相吐槽加油打气,高兴时,共同分享快乐时光。爱人在他的鼓励下,也继续考入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来到兰大一院感染科,担任科室副主任、传染病研究室主任。虽然不是兰州人,但他已经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第二
故乡,“习惯了在兰州的生活,兰州大学培养了我,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受到导师段钟平教授的影响,他依然将肝脏疾病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著被SCI收录15篇,成为了整个感染病学科的学术“领头雁”。
同时,他也担起了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读本科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想法很单纯,那么多优秀的人都是党员,我也要向优秀的人学习靠近。”
李俊峰的爷爷是农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爷爷对他的影响最大,“独立、努力、不依靠别人”,是爷爷常告诉他的话。
广度•这一年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李俊峰来说,是职业生涯里的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飞跃式的成长。
1月23日,他从门诊把兰州市第一个新冠患者带到了感染科的小楼里。
此前,为了应对突然而至的疫情,医院已经安排感染科做好接手准备,作为隔离病区,楼内原有患者全部清空,医护人员随时待命。
“心里没底,不明情况”,李俊峰也有些犯嘀咕。面对生死的问题,说害怕肯定是有的。但肩头的责任和医生的使命,让他并没有丝毫退缩。
接进患者的当晚,他匆匆回家收拾了洗漱用品,给家人简单交代了几句。第二天是除夕,作为第一批隔离病房医疗组组长,他早早就进了隔离病房。
爱人没有多问,同在医院工作的她知道情况的紧急,把担心、疑惑都暗暗压在了心里。
在隔离病房,医疗小组开启了“14天乘以24小时”封闭工作模式。进来的医护人员并没有经过“动员”,“义不容辞——当时医护人员都是相同的感受,危急时刻,再大的困难都得克服,你不上谁上?”
小组里有四名医生,有感染科、呼吸科等各科室的医生互相配合。起初,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快就收治了7名新冠患者,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李俊峰也担心,担心团队成员感染,担心自己感染,但是党员和医生的双重使命不允许他有丝毫的多想。
隔离区内,兰大一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时党支部成立,李俊峰担任书记,“党员的带头作用、医者的誓言绝不是一句空话、几声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对于传染病救治,一定要按照流程,我们自己首先不能慌、不能乱”。他时刻提醒团队,越是紧急的事情,越是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他坚持,清晰的工作流程对于这场传染病的收尤为重要。
他和同事们随时和患者沟通,探讨患者如何治疗,并及时和外界沟通、汇报。团队中每个成员每天走的步数,在朋友圈里都能排上前几名。
刚开始,医疗物资短缺,他们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十小时,为了节约防护服,只能穿尿不湿,或者少喝水。但是,无论有多困难,他都和团队的同事讲,必须要吃饱饭,睡好觉,储备体力才能应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隔离病房里,医生和患者之间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任,真正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面对敌人——新冠病毒。
查房时,有位患者拉着他的手求助,“一定要救救我”。患者迫切的眼神让李俊峰感受到了深深地信赖,他安慰患者“: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一名确诊患者症状较轻,但很快出现了剧烈咳嗽和发烧,而且连续多晚整夜睡不着觉。这种突发情况让李俊峰备感压力。
经过与医院专家组共同讨论分析,大家形成了一致判断:诊疗方案是正确的,但患者自身压力较大、过度紧张。
大家一边继续按照原有诊疗方案继续治疗,一边加强了心理疏导和安抚,患者的情况很快稳定下来,新冠肺炎患者普遍有着非常大的
精神压力。为此,李俊峰每天增加了心理查房,充当起患者的“非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科学诊疗、言语鼓励、温情陪伴等方式与患者“同进退”。
当然,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更大。刚开始进入隔离病区,大家除了讨论病情外,几乎不太说话。一名同事悄悄流泪,他看到之后,也强忍着泪水。
在隔离病房中,李俊峰和团队成员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院强大的专家组作为坚强后盾,通过MDT会诊和中西医结合等方式进行治疗,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许多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转,第一位患者顺利出院,大家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
“李医生您好,我是今天出院的患者,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我没机会向您和其他医护人员当面道谢。虽然不知道你们每个人
的姓名,甚至样貌也不清楚,但你们的声音、动作、细节我都铭记于心……”看着第一位出院患者发来的微信,李俊峰感慨万千,觉得一切都值了。
为了加快诊疗进度,向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断指标,传染病研究室在一天内完成了检测筹备、生物安全防控、人员防护培训,规范标
本送检、检测过程防护,检测后标本处理等重要工作流程。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李俊峰刻意减少了与家人的联系,他隔两三天才会跟家人视频一次:“不是不想,而是必须得忍住,因为我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忙到半夜很常见。如果一开始就跟家人每天固定联系,到了那个点,我没有消息的话,就会加重他们的焦虑”。
有一天,女儿的一段视频差点让他泪崩,“过年好爸爸,辛苦啦,你把患者治好以后,你快快回家,我等你。”
14天隔离病区工作结束后,他也“出院了”。在外隔离14天后,和家人团聚了几天。3月4日,他第二次进入隔离病区。这一次心里“有底了”,有条不紊的开始了诊疗。
3月9日,随着收治的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兰大一院“清零”。
走出隔离病区,李俊峰松了一口气——医院无一例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无一例医护人员发生院内感染。医患拧成一股绳,完成了医院交给的任务,也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直到现在,他还和好几位新冠患者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互相问候,“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的感情”。
之后,李俊峰陆续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甘肃医师协会、兰州大学、兰大一院颁发的各项荣誉。他仔细回想起这段经历,觉得当时没想那么多,谈不上多么高尚、多么伟大,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是真实的。
疫情还没有结束,李俊峰的“抗疫”工作一直持续。他联合同事,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新冠病毒相关研究成果,指导临床诊疗和疫情防控。“实践出真知,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出现一起、扑灭一起。”
他想等女儿长大了告诉她,“作为父亲,我陪伴的时间太少,在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方面是有欠缺的。但是,在跟病毒的战斗中,你的爸爸是一名合格的医生。”
高度•这一段
作为兰州大学传染病的授课教师,李俊峰日常要为本科生进行授课;作为合作导师,他还指导着1名博士和10名硕士研究生。
“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建立基本的科研素养,不单纯是为了让他们毕业,要对他们的未来有帮助”。他想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做实验、发文章,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他从自己的导师段钟平教授身上学到的教育与科研精神。直到现在,他依然与导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各类项目上进行合作。
对于团队的管理,他有自己的想法,科室现在有10多名医生、30多名护士,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想尽可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患者诊疗好、做好主业的同时,让科研工作再进一步。
现在,他内心一直都有一个惦记的目标——奔着建成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的方向而去。“科研就像建高楼的过程,我们要让医院感染病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未来的远景目标,他也有了规划——“全科室戮力同心,把兰大一院的感染病学科打造成西部特色、全国一流”。他坦言,兰大一院的感染病和肝病诊疗研究虽然已经是省内前列,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跟跑“阶段。他计划,慢慢先实现“并跑”,再努力完成个
别领域“领跑”的目标,“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
对于自己的生活,他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孩子健康成长,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他的鼓励和引导下,去年,爱人又考入了兰州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把她‘拉上船’了,在我们这样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上班,每个人都要有匹配的知识和角色。”
最好的爱情,一如这样,在人生的前行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各自开出精彩的花朵,根却紧紧相连。
“干事业、过生活和对待患者一样,都是要讲感情的,不是冷冰冰的”。带着一颗热情和温暖的心,李俊峰觉得,只要认认真真踏实干,目标总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