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不突然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0/12/15 15:36:08 人气:3321
“突发事件”不突然
周文君
一个宁静的夜晚,熟悉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对口支援单位徽县人民医院内三科罗大夫的电话。这个时间打电话一定是科里有紧急事情,果然电话那头罗大夫焦急地说:“周老师,科里刚收了个危重病人,您这会儿能来帮我看看吗?”一刻也不敢耽误,穿上工作服就往科室奔去。
一进病区就看见瘫坐在走道里哭泣的家属,神色焦急的罗大夫迎着我进了病房,床旁汇报了病例。患者是一位45岁的男性,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关闭不全”病史,未正规诊治。近期因受凉后出现咳嗽、胸闷、气短、水肿,加重伴端坐呼吸、意识模糊。
结合既往病史、心电监护、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房纤颤、频发室早”,于是建议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按需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有经验的医生都知道,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如何在心功能耐受的前提下实现液体复苏目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理想的给药通路和及时、全面、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但科室唯一的监测手段即无创心电血压监测,无法做到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时效性及全面性,为此我和罗医生只能守在床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有限的心电监测结果随时观察并调整治疗。
此外,因为没有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条件,面对如此危重的患者,我们只能选择建立多个外周静脉通路以满足治疗需求。整合计算各个通路液体量,力求液体入量的精确。同时还要降低血管活性药物浓度以避免药物性血管损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患者血压、心率趋于正常,意识好转,胸闷气短明显减轻,病情趋于平稳。我和罗大夫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其实,这样的“突发事件”对于从事心脏重症医学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算是“家常便饭”,即便在基层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这一年里也已不是第一次。然而,每每发生,总觉得比以往处理更艰难,也深深体会到基层医生的不容易。
在医疗软硬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要处理同样甚至更加危重复杂的病例,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多么大的挑战啊!明白了国家卫生管理部门主张的县级以上医院设立独立的重症医学科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国家及政府倡导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良苦用心。而作为医疗扶贫攻坚战的一名普通“士兵”,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全力,不仅在帮扶期间为基层医务人员传道、授业、解惑,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当地医院及群众,并努力建立良好持久的帮扶关系,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