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新生命”
创建人:院长办公室 日期:2020/9/22 11:49:51 人气:2272
携手共创“新生命”
核心提示:
对话生殖医学专科医院总护士长赵金珠,从一个个新生命、一个个孕育生命的故事延伸出更为饱满的内心情感、人生精神,映现出更为跌宕的人性故事、人生哲学……
当人们窥见了孕育孩子不为人知的故事,“新生命”所负载的希望与失望、残酷与坚韧、乐观与悲悯等等深层意涵则“重见天日”,也自然撬动了参与其中每个人埋藏于内心深处对“新生命”的拥抱之情。
如赵金珠所说,这正是职业对医务工作者最好的馈赠与褒奖。
(一)
兰大一院哪个科室全年无休?
曾经生殖医学中心算是一个。
“不能推时间,推手术。推了,卵就排掉了,一点儿也不能耽误。”跟随张学红院长创建了成立辅助生殖医学中心的前几年,总护士长赵金珠全年一日无休。
2001年,赵金珠走出工作12年之久的妇产科,跟随张学红医生创建辅助生殖医学中心。最初,4个人的团队,只有她一名护士。
彼时,生殖医学是新型学科,生殖护理学更是一片空白,文献少、相关的专著更是空白。
然而,生殖专科护士却是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其护理工作贯穿于夫妇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从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检查、治疗和手术,到更多自主的角色和责任;包括患者管理和协调周期;提供临床护理;识别夫妇双方的需求、平衡患者现实的预期感;助孕前夫妇身心状况的评估、干预、调适,将助孕前保健和生活方式干预整合到不孕不育治疗中,帮助有生育问题的患者在治疗前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不良因素,为成功助孕奠定坚实基础;为患者、配偶及其家属提供孕前咨询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制订质控管理计划;及时准确收集和记录临床和实验室信息;参与持续质量改进;统计助孕结局成功率、完成助孕子代的随访;管理助孕档案等等;琐碎、繁杂且责任重大,一丝疏忽与失误就可能增加治疗的难度、埋下医患纠纷的隐患、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一切只有靠自学。中心主任张学红更是如饥似渴,一有机会就报名学习,回来将所学所得和大家分享交流。凭借这些零敲碎打的东西,赵金珠一点点梳理着适合生殖中心的护理标准,从岗位分工、人员职责、设备使用,细抠每个节点,力求建立护理标准操作规范,促进标准化患者管理流程的实施与完善。
那段时间,赵金珠的母亲住在她家。同在一个屋檐下,母女俩却很长时间没见过面。半夜一声“咔”——回来了,清晨一声“咔”——人走了。老人记得“每天一觉睡醒了,听到门响,就知道孩子回家了,我就放心了。”
更多时候,赵金珠的心里却在打鼓,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行吗?
直到2002年4月29日,采用“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甘肃省也是西北地区首例第二代试管婴儿在兰大一院生殖医学中心诞生了,此后8年时间里,中心相继进行了精子、卵子及胚胎低温冻存技术,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术,未成熟卵体外培养,囊胚培养等前沿技术的临床研究应用,先后诞生了第一代试管婴儿、西北地区首例经皮睾丸取精术试管婴儿、西北地区首例冻融胚胎解冻移植术试管婴儿、西北地区首例受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试管婴儿、西北地区首例供精试管婴儿、西北地区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被卫生部确定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十大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教育基地。
经历了这些,赵金珠总护士长对西点人的名言“没有什么不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有各自的细节与真味。粗心,难免失却。
前来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大都因无法正常受孕而焦虑、抑郁。在工作中,她始终牢记生殖医学专科护理不是熟练工种,而是一门涵盖妇产科学、胚胎学、遗传学、生殖生理学、男科学、发育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临床护理学,它的多学科性、高度专业化、技术的不断革新等专业特点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心成立之初,38岁的定西患者小张(化名)拿着检查结果一脸愁容坐在赵金珠的对面。原来,经监测,她的一侧卵巢只有一个卵泡。“我到底该咋办?”沉默了一会儿,赵金珠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卵巢储备能力低下。这样告诉她“如果是我,我会坚持取卵,因为咱的机会本就不多,下一次不一定比这次更好,有机会咱就争取一下,万一成功了呢?”听了建议,患者使劲点了点头。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再来看总护士长时,儿子已经高出了小张一大截“这就是您说‘争取’的那个小子,我带他来看看您……”
发现患者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是护理中很重要的一环。于是,赵金珠将“巡视”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天,她正像往常一样在楼内各部门巡查,楼道那头突然有人远远朝她跑来,紧紧抱着她,哭了起来。赵金珠心里“咯噔”一下,直到看清抱住她的是患者小姚(化名)才笑着慈爱得摸了摸她的头发。一转眼,小姚破涕为笑,从兜里掏出盒糖“护士长,B超结果出来了,两个宝宝!多亏了您啊。”
赵金珠想起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那天,小姚也在哭。走到25楼的拐角,她发现了坐在楼梯上嘤嘤哭泣的这个37岁女患者。于是赶忙坐在楼梯台阶上问“宝贝儿,你咋了?和我说说吧。”看到是总护士长,小姚抽噎道“我家离医院有段距离,每天过来路程要一个多小时,我太累了,就想在医院跟前租个房子,可老公根本听不进去。”
“我能理解你,每天奔波这么久,休息不好,营养也跟不上。这样,明天你把你老公叫来,我单独和他谈谈。”“能行吗?”泪迹未干的小姚抬头看着总护士长,眼中写满期望。第二天,小姚的丈夫来到了赵金珠的办公室。一进门,赵金珠就向他挑起拇指“你就是小姚的爱人啊,常听她夸你,说你对她好、会疼人呢。”做丈夫的笑了笑。“怎么样?过来是不是有点远?”“是啊,挺费功夫。”“嗯,长期来回这样跑,你们都太累了。我们这不少住的远的患者都在附近租了房子,方便治疗。”“这样啊,那我们要不要也租一间?”“能租当然好。”问题解决了,出了门,小姚高兴地躲在丈夫身后朝总护士长眨着眼睛……
还有一次,一个女孩(患者)非常焦急告诉赵金珠,她打(促排卵)针的那天恰好遇到研究生毕业答辩。得知这一情况,赵金珠告诉她“别着急,我们调整时间,早到单位。争取7点就给你打上针,然后你就安安心心去答辩。”
工作越久越容易产生同理心,有了共情的能力。“和患者沟通就那么点儿时间,就要高效优质完成工作。”赵金珠说。
(三)
在生殖中心,就诊女性的病历本基本雷同:偏方、秘方、通液、造影、微创……
然而,每个词语背后的语义却让人五味杂陈。
至今,总护士长赵金珠还对一个面色蜡黄的外地患者记忆犹新。“记得她声音不大,话也不多,脸色、衣服灰蒙蒙一片,整个人都是塌下来的。让她上妇检床时,她的腿就抑制不住颤抖。”看了患者之前的病历,赵金珠沉默了——这个患者从20岁结婚半年多就开始治疗,促排卵、通液,少说做了几百次。这一年,患者已经35岁了。一旁跟着的患者婆婆说话也不中听“这次再不行,就别试了。我们家可等着抱孙子呢,找我儿子的姑娘多的是!”
“好在,那次她成功了。当她得知怀孕的那天,她的眼睛有了神采,笑声是爽朗的,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说完赵金珠长长舒了口气,可凝重的表情并没有轻松……
2006年,赵金珠在张学红院长的带领下外出交流。眼界越开阔,她越了解到,医学技术帮不了所有人。也是这年,她对办院宗旨“携手共创新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三层含义吧:其一是帮助患者孕育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其二是引导就诊人群科学客观得认识疾病及后期治疗,即使失败仍能扬起生命新的风帆。科学解决不了的,家庭和社会要支撑,抱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勇敢生活;其三是我们这些医护人员能从帮助他人中不断地历练自我,提升自我,能从体验中不断地丰富生命、不断地成长和升华,自身拥有一个全新的生命,有更强大的能力帮助他人”赵金珠解释道。
“护士长,您给我找点活干吧”。患者小方(化名)来自邻省,为了方便治疗一个人租了房子,在医院旁边驻扎下来。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让她感到孤单。
“做点什么好呢?”想了半天,赵金珠记起,上次中心宣传材料上的电话印刷错了,不如让小方把错号码贴住,再手填更正一个新号码。“你帮我们更正资料吧,不过,我的要求是你要慢慢干,别太快!”患者兴高采烈地答应下来。边“工作”边治疗,一段时间后,怀孕的小方交给了中心更正后的厚厚几摞宣传资料,深鞠一躬,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患者之间正性接触更多、沟通更便捷高效,发现了这个规律后,赵金珠在治疗患者中推广起了“同伴教育”。她有意识让热情开朗的患者与少言寡语的编成一个小组,让“正能量”在病友间传递起来。
患者结成对子后成为终生的朋友。很多曾经接受治疗指导孕育了新生命的患者会在逢节过节相约带着孩子回“娘家”。“喏,就是这次,一个小组同期指导怀孕的4家人带着5个孩子来到了兰州……”赵金珠兴奋得指着照片满脸幸福。
此后,在医院的培养和大力支持下,她带领团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总结,奠定了生殖专科护理管理及护理工作模式,制订了护士岗位设置及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编写了专科护理工作手册;创建了专科患者护理常规、患者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编写了各类技术就医指南及患者诊疗手册。
时至今日,她和她的团队在全国该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来院参观、学习,她们创建的“医护一体化全程负责制”、“分阶段、多元化患者教育”、“IVF围手术期护士引导下微信群同伴教育”等管理模式被国内近百家中心所借鉴应用。2006年以来,她每年受邀出席全国唯一的生殖专科护理论坛进行大会发言并参与大会主持,近年来更是活跃在国内各生殖护理学术会议平台。
(四)
春秋轮巡,总有些东西是恒远的——比如迢迢星野,生命繁衍,以及其中真切的情味。
2015年,总护士长赵金珠的工作有了新的内容——经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公众号。起初接到这个任务,想到即将离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患者,她的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隐隐失落。
可院长张学红这样告诉她“经营好公众号,服务好、指导好更多患者,让更多家庭受益,不是更好的事儿吗?”
想到这里,她欣然接受了任务。近四年来,她每周不间断推送8篇文章,发布科普知识、就诊指导,力所能及解答着患者的各种问题,至今关注公众号的人数已有近3万。
渐渐,护理团队也摸索总结出了有效沟通、解释诊治情况的一套话术。在每个关键环节,哪些注意事项是必须传达给患者的、哪些解释是必须要做的,这些注意事项、解释都有规范的话术,用患者容易接受的语言,也就是说什么、怎么说,帮助患者能够理解准确到位、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中来,执行好医生护士的嘱咐,环环紧扣,避免疏忽。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有很多时间节点,必须环环紧扣,按序进行。比如遇到来自农村的患者问“家里有事周三来不了,下周才有时间。”护士就这样告诉她“亲,在啥节气干啥事,错过了就得等下次了,来不了的话这次就得停了呢。所以,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事,得先顾着生娃呢。”
目前生殖医学专科医院试管婴儿技术治疗单次成功率稳定在55~60%,有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治疗争取成功机会。比如遇到患者问“我的胚胎也好,内膜也好,怎么就是没成功?我以后还能有机会吗?”护士就这样告诉她“就像找对象,不是每个人一次就能成功,有时男的不错,女的人也好,可是他们就是没有走到一起。但是绝大部分人最后都成家了,所以,只要争取,你总有机会。”
总护士长赵金珠常对自己的团队成员说“辅助生殖技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治疗过程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这就需要医、护、技、患几方紧密合作,环环紧扣。在生殖医学专科医院,护士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非常广泛,护士将其余三方有机的链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希望我们伸出去的手是福音,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或失误影响患者的一生。”
而现在,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从循证的角度更科学的实施专科护理、怎么更迅速有效的掌握患者的心理,帮助她们坚定治疗的信心,减少负面的影响因素,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如何帮助那些高龄、生育力低下的治疗失败患者走出阴影,坚强面对失败,让他们对未来仍饱有积极的心态,愿意去追求未来的幸福,成为护理工作更大的课题。
一位患者感悟给了她更多的启示:这是一路读到双博士的优秀女士,却因没有孩子而饱尝“挫折”。后来,经过治疗,她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也因为这段经历对人生的认识更丰满、有了更多的维度。她告诉赵金珠,自己之前的人生没有“失败”两个字,如果自己原本的坐标是“学者”,那么,今后的航向已校订为“大家”。
当一个人真正向内打破自我的认知、无畏于命运的苛责并相信自己的时候,人生必将又是一重新景色。这也正是赵金珠为今后锚定的护理方向:张开双臂,拥抱“新生命”——帮助更多人融入更广大的世界,让生命愈丰赡、愈包容、愈平和、愈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