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医者跟党走

【我身边的共产党人】 吴纬:扎根西北 报效祖国

创建人:网络管理科 日期:2016/4/28 11:41:29 人气:1937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响应共和国的号召,来到西北边陲,铭记党组织的要求,将毕生心血倾注在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他们的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共产党人的故事,写满忠诚与坚守,折射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以及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1945年5月,18岁的吴纬在上海家中用米汤水庄重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几经周折转交上级,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考取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此与医学结缘。父亲坚毅的性格遗传在吴纬的血脉中,塑造出她刚毅如铁的个性。

 上海解放后,有着苏区解放军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验的吴纬,回到上海医学院继续学业,1952年毕业。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吴纬原本可以留校任教,但她决定放弃选留上海的机会,三次申请到祖国西北地区锻炼,“祖国这么大,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在分配志愿表上坚定写下自己的志愿:西北,西安以西。

1953年,吴纬带着一顶蚊帐、一条军毯只身奔赴甘肃省兰州市,此前,她从未听说过甘肃这个地方。坐了整整11天闷罐车后,吴纬抵达兰州。一阵大风刮过,吴纬第一次见识了兰州的沙尘:“漫天沙尘,满身满脸满嘴都是沙土。”她坐在马车车头,一路颠簸,又步行至萃英门,同事奔出来连连欢迎:你到家了!”

 1954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定名为兰州医学院,吴纬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白天上班、晚上夯地,踩着没到脚脖子的积水开荒地、平坟地、挖地沟从无到有、日夜不停,迎来了医学院的建立。组织任命她担任共青团委书记职务。在吴纬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中,兰州医学院由仅有100余名学生逐渐发展壮大。

1964年至1965年,吴纬被派往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扎实学习了严格规范的实验室和临床基础知识。 1973年,吴纬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建了甘肃省第一个内分泌实验室。吴纬依然记得实验室的第一例检测,是为当时兰州饭店一名十八岁的小伙子确诊了肾上腺皮质腺瘤柯兴氏综合症,经手术后痊愈。为了进一步掌握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技术,吴纬坚持每天到临床一线跟班查房,虚心向带班老师甚至自己曾经的学生学习请教。在吴纬等人的努力下,1991年,兰医一院正式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内分泌专科。

 吴纬始终铭记党组织对她的要求:“学习很重要,全国解放后,你的技术对国家建设很重要。”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她始终将自己是一名医生的身份铭刻在心,时刻记挂着要治病救人。她发现在甘肃贫困山区有着不少聋、哑、痴、呆的地方病症,1977年至1979年她协同课题组同事,多次深入天水深山老林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流行病调查,同山民一起过着半原始生活,用吊锅烧水、吃水洋芋蛋为食,并在放射科的协助下,设置了一套国内外稀有的地方性克汀病的骨骼X线幻灯片作为研究档案。

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代谢研究中心进修糖尿病和胰岛素回国后,吴纬利用工作之余、自筹资金,用近四年的时间编制了三部糖尿病系列知识教育的幻灯片和录像片,并请画家协助描绘了二十多展板共计二百多张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图片,以各种方式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的知识教育。甘肃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在当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兰州的57年的岁月里,吴纬除了产假外,几乎没有申请过任何休假。当年兰州艰苦的条件曾吓走了很多人,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长大的吴纬却义无反顾,多次拒绝调离机会,坚守在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这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

 “现在我在上海的同学,一个月收入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我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回去(上海),或者去一线大城市,但是我不后悔。我觉得,既然我是自愿来的,就要安到哪里哪安家,我要在这里生根,要看它开花结果。”对当年的选择,89岁高龄的吴纬至今无怨无悔。

简介

吴纬,女,生于1927年,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创建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实验室、研究室和硕士学位点,创建了甘肃省糖尿病咨询中心,为病人和基层医生糖尿病教育工作制作多套幻灯片、录像片和多次图片展览。曾任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及多项社会职务。参与解放军防治日本血吸虫病,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地方病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发表论文40余篇,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前位置:首页>>医者跟党走

【我身边的共产党人】 吴纬:扎根西北 报效祖国

创建人:网络管理科 日期:2016/4/28 11:41:29 人气:1937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响应共和国的号召,来到西北边陲,铭记党组织的要求,将毕生心血倾注在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他们的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些共产党人的故事,写满忠诚与坚守,折射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以及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1945年5月,18岁的吴纬在上海家中用米汤水庄重写下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几经周折转交上级,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考取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此与医学结缘。父亲坚毅的性格遗传在吴纬的血脉中,塑造出她刚毅如铁的个性。

 上海解放后,有着苏区解放军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验的吴纬,回到上海医学院继续学业,1952年毕业。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吴纬原本可以留校任教,但她决定放弃选留上海的机会,三次申请到祖国西北地区锻炼,“祖国这么大,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在分配志愿表上坚定写下自己的志愿:西北,西安以西。

1953年,吴纬带着一顶蚊帐、一条军毯只身奔赴甘肃省兰州市,此前,她从未听说过甘肃这个地方。坐了整整11天闷罐车后,吴纬抵达兰州。一阵大风刮过,吴纬第一次见识了兰州的沙尘:“漫天沙尘,满身满脸满嘴都是沙土。”她坐在马车车头,一路颠簸,又步行至萃英门,同事奔出来连连欢迎:你到家了!”

 1954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定名为兰州医学院,吴纬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白天上班、晚上夯地,踩着没到脚脖子的积水开荒地、平坟地、挖地沟从无到有、日夜不停,迎来了医学院的建立。组织任命她担任共青团委书记职务。在吴纬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中,兰州医学院由仅有100余名学生逐渐发展壮大。

1964年至1965年,吴纬被派往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扎实学习了严格规范的实验室和临床基础知识。 1973年,吴纬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建了甘肃省第一个内分泌实验室。吴纬依然记得实验室的第一例检测,是为当时兰州饭店一名十八岁的小伙子确诊了肾上腺皮质腺瘤柯兴氏综合症,经手术后痊愈。为了进一步掌握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技术,吴纬坚持每天到临床一线跟班查房,虚心向带班老师甚至自己曾经的学生学习请教。在吴纬等人的努力下,1991年,兰医一院正式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内分泌专科。

 吴纬始终铭记党组织对她的要求:“学习很重要,全国解放后,你的技术对国家建设很重要。”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她始终将自己是一名医生的身份铭刻在心,时刻记挂着要治病救人。她发现在甘肃贫困山区有着不少聋、哑、痴、呆的地方病症,1977年至1979年她协同课题组同事,多次深入天水深山老林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流行病调查,同山民一起过着半原始生活,用吊锅烧水、吃水洋芋蛋为食,并在放射科的协助下,设置了一套国内外稀有的地方性克汀病的骨骼X线幻灯片作为研究档案。

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代谢研究中心进修糖尿病和胰岛素回国后,吴纬利用工作之余、自筹资金,用近四年的时间编制了三部糖尿病系列知识教育的幻灯片和录像片,并请画家协助描绘了二十多展板共计二百多张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图片,以各种方式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的知识教育。甘肃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在当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兰州的57年的岁月里,吴纬除了产假外,几乎没有申请过任何休假。当年兰州艰苦的条件曾吓走了很多人,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长大的吴纬却义无反顾,多次拒绝调离机会,坚守在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这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

 “现在我在上海的同学,一个月收入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我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回去(上海),或者去一线大城市,但是我不后悔。我觉得,既然我是自愿来的,就要安到哪里哪安家,我要在这里生根,要看它开花结果。”对当年的选择,89岁高龄的吴纬至今无怨无悔。

简介

吴纬,女,生于1927年,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创建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实验室、研究室和硕士学位点,创建了甘肃省糖尿病咨询中心,为病人和基层医生糖尿病教育工作制作多套幻灯片、录像片和多次图片展览。曾任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及多项社会职务。参与解放军防治日本血吸虫病,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地方病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发表论文40余篇,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关闭